今年的“兩會”已經拉開序幕,會議中涉及到的經濟目標設定、宏觀政策方向、產業政策等內容都將對股市長期產生影響。據統計,每年兩會召開前后,上證指數、深成指數上漲的概率均達到60%及以上,機構也看好3月份成長賽道的機會。
在兩會關注生育問題,各地發布促進生育相關政策,北京宣布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上海、河北、河南等省市紛紛增加人類輔助生殖服務機構數量的利好刺激下,今天輔助生殖板塊逆勢大漲。
其中,共同藥業20cm漲停,長江健康、重藥控股、貝瑞基因、奧銳特紛紛漲停,賽托生物、悅心健康、亞輝龍等輔助生殖概念股紛紛大漲。
共同藥業是一家專業從事甾體激素藥物原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產品為甾體藥物生產所需的起始物料和中間體。公司實現了起始物料至性激素類中間體的完整產品路線覆蓋,并能夠生產多種皮質激素類中間體和孕激素類中間體,產品線豐富,市場認可度較高。
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共同藥業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500 萬元至8500 萬元,同比增長40%-59%。總體來看,公司業績增長較為穩健。
共同藥業2021年業績預告
今年兩會期間,鼓勵生育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多名委員就此準備提案。全國政協委員中,有建議給6歲以前的孩子免費大病醫保,以減輕家庭負擔的;也有建議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料費用納入個稅專項扣除,并對積極履行生育保險、生育津貼繳納義務的企業減免稅費的。
隨著晚婚晚育的盛行,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逐漸上升,許多人備孕多年仍然懷不上,無奈只能求助于輔助生殖技術。統計顯示,從2007年至2020年,我國不孕發病率從12%升至18%。而且不孕不育的治療是一個耗時長、花費高的復雜過程,以試管嬰兒為例,一次費用大概需要2-4萬元,有的還需要幾次才能成功,這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了減輕相關人群輔助生殖費用負擔,北京已宣布將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自2022年3月26日起執行。此外,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貴州、安徽、陜西、山西等12個省市也紛紛發布文件,表示要增加人類輔助生殖服務機構的數量。
北京市16項納入醫保報銷的輔助生殖項目,來源于動脈網、浙商證券研究所
這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后,有北京社保的人在相關醫院進行人工授精、試管嬰兒個人自費的花銷有望減少一半左右,這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逐漸下降,鼓勵生育已成社會共識。這幾年,國家陸續放開了二胎和三胎生育限制,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出臺鼓勵生育措施,包括延長產假、陪產假、增加育兒假等,還有的地方直接發錢獎勵生育。但從人口數據來看,仍然不容樂觀。2021年,我國新增加人口僅48萬人,自然增長率降至0.34‰,鼓勵生育已迫在眉睫。
以前我們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但現在,即使取消了晚婚假,放開了生育限制,結婚生子的人反而還愈發不如以前。除了孕齡期婦女人數減少之外,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婚育年齡推遲、不孕不育率升高也是導致生育率低的重要原因。
我國法定結婚年齡是女性20歲、男性22歲,但目前一些經濟發達的省市,平均結婚年齡普遍較高。比如北京平均婚齡27歲,上海30歲,廣東省為30.8歲,江蘇省竟然高達35.8歲。
隨著結婚年齡越來越晚,生育年齡也會相應推遲。統計顯示,2000年平均生育年齡為25.5歲,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已達29.13歲。
從醫學和遺傳學角度來看,女性懷孕年齡在23~30周歲之間為好,超過35歲將面臨高齡生育的風險。因為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卵細胞衰老、卵子染色體衰退,一些遺傳疾病發生的機會隨之增加。男性亦然,年齡過大,精子活力會減退,胎兒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亦會相對增大。
但這些年,隨著晚婚晚育的盛行,大齡生育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年輕的時候忙著努力工作賺錢,等到年紀慢慢大了,想生孩子的時候,卻發現懷不上了,于是不得不采取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
為了鼓勵這群生育意愿最強的人來生育,國家開始在政策層面為他們提供支持。無論是北京把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還是上海、河北等省市增加輔助生殖服務機構數量的行為,都為他們提供了一定幫助。
在政策的鼓勵下,輔助生殖行業潛在空間巨大,相關公司也將迎來較大發展機會。中泰證券表示,國內目前約有4880萬對不孕不育夫婦,而目前國內試管嬰兒滲透率僅為7%,未來隨著大眾認知度上升、生育政策放寬等影響,預計2030年國內試管嬰兒取卵周期數將達到203萬,市場規模達1069億元,較目前還有2至3倍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 兩會關注生育問題 再迎利好 輔助生殖概念多股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