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14億元的公元管道項目施工現場如火如荼,輔助車間正在裝修,一號車間即將封頂;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麒祥化工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井井有條,正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訂單已經排到年底……
春暖花開的4月,淮安工業園區上下處處涌動著干事創業熱潮。
今年以來,該園區緊盯“打造千億級產業、爭創國家級園區”目標,在補短補弱中“強基礎”,在對表對標中“塑環境”,在提效提能中“優服務”,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1-2月份,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批發業銷售額、零售業銷售額、外貿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2.7%、16.3%、32.5%、57%、16.3%、21.2%,主要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
產業興園,筑牢跨越“硬支撐”
“首期設備預計于今年上半年全部裝配完成,達產達效后公司將年產叉齒70萬條以上,單體廠房叉齒產能全球第一,產值8億元,年納稅不低于3000萬元。目前在手訂單充裕,正在逐步提升產能。”江蘇科銘貨叉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殿勝自信地說。
無獨有偶。在淮安新鑫華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現場機聲隆隆,一輛叉車穿梭在各個工位。“投產第二年就開票銷售超2億元,2022年計劃銷售增長超50%!”對未來發展,該公司總經理吳學波信心滿滿。
園區內這兩家都是剛投產一年左右的企業,均實現了產銷兩旺。
產業興,則園區興。基于此,今年以來,淮安工業園區牢牢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聚焦“新材料、新醫藥”和智能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出臺《進一步加強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體方案》,修訂《園區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工作指導意見》,對工業企業進行ABCD動態分類評價,“一企一策一專班”推動產業提升轉型發展;編印《助企紓困政策匯編》,上門指導申報,抓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制定《工業園區智慧化改造獎補辦法》,鼓勵引導企業開展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級;兌現完善《工業園區扶持企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辦法》,做優存量,培育骨干。以政策的精準聚焦,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做優做強,從而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預計一季度該園區規上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規上工業應稅開票、外貿進出口等主要指標增速將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實現“開門紅”。
高效服務,引來棲身“金鳳凰”
圍繞“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該園區把項目招引和幫辦服務作為發展的“頭版頭條”,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活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強鏈、延鏈、補鏈、擴鏈項目招引,孕育了和諧有機硅、瀚康電子、宇欣科技、聯力PBS等一大批產業新“燃點”。目前,列入淮安市重大項目考核的33個項目,1-2月份已累計完成投資16.2億元,投資完成率20.1%,超序時進度3.4個百分點。開工項目15個,項目開工率45.5%。
對于項目的快速推進,安道麥安邦(江蘇)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部長、搬遷項目經理蒯傳偉感觸頗深,“能夠這么快推進建設,得益于園區為我們提供的全方位服務。”蒯傳偉介紹,在辦理入園、備案、環評、安評等前期相關手續時,淮安工業園區的各個職能部門有求必應,辦事高效。
圍繞“做大總量、提升質量、增加效益”的要求,該園區積極創新經濟網格化服務,及時幫助企業規范辦理用地、審批等手續,協調解決用工、融資等難題,科學調度電力、熱力等生產要素,全力唱好服務企業“四季歌”。2021年,該園區累計走訪市場主體1117家,解決問題164件,為70多戶企業向上爭取各類資金1733萬元,兌現各類涉企獎勵資金3389萬元。
該園區還組建項目專業化服務隊伍,實行全生命周期幫辦服務,嚴格執行“月度過堂、季度考核、半年觀摩”的推進機制。對16個待落戶的“一事一議”化工項目,從產業政策、主體實力、產出績效、技術保障等方面深入論證,主動對接市化治辦、市行政審批局、市工信局等部門加快審批,加大力度協調能耗指標、排污總量等事宜,確保最短時間拿到施工許可,力爭“零阻力”審批。
值得一提的是,該園區還深化掛鉤服務“項目長制”,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分別明確一名班子成員協助推進,確保“零障礙”建設。截至目前,年產1700噸生物醫藥分離介質及1000噸高價值提取物等6個項目已取得正式備案,和諧有機硅近日可取得備案,另外9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按計劃推進。
創新驅動,跑出發展“加速度”
厚積薄發,才能跨越發展。在江蘇艾科維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樓走廊墻上,掛滿了“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淮安市質量管理獎證書”“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省潛在獨角獸認定”等各種榮譽證書及牌匾。
“這些是我們幾年來追求‘自主創新、科技興企’理念的真實寫照。”該公司安全總監肖士林介紹,艾科維是一家致力于肟系列高端精細化學品開發、推廣和建設的科技型企業,自2016年建成投產以來,就始終堅定地走自主創新的發展路線,目前已獲批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新增投資項目已正式啟動。
創新,讓艾科維位列行業科技高地;創新,也是淮安工業園區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為進一步深化科技賦能,該園區建立“科技項目、中小科企、市級高企、國家高企”梯隊培育庫,制定《工業園區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將上海交大(淮安)新材料創新中心打造成為淮安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人才集聚的創新高地。該園區還開展科技培訓,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輔導申報,邀請科技稅務部門專家宣講惠企政策。
截至目前,利宏科技、巴德聚氨酯建成省級研究中心,上海交大淮安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已成功掛牌;維多利、強芯科技、斯德瑞克等83家企業順利入選科技型中小企業;麒祥新材料、通成機械等9家企業全面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22年我們計劃培育50億企業2個,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個、瞪羚企業1個,新增國家高企3戶,研發投入3.5億元、同比增長1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50%,萬家法人高新數830個,技術合同成交額3.3億元、同比增長10%。”該園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李辛哲說。
不負好春光,奮斗正當時。淮安工業園區產業發展正邁出鏗鏘步伐。
(記者 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