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西和縣撂荒地整治復種現場觀摩會在蘇合鎮召開,與會人員現場參觀了蘇合鎮上蔡梁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和蘇合鎮泰華山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基地,并進行了經驗交流。
高點站位 壓實責任強推進
“基地總面積1200畝,在建設過程中,共整治撂荒地380畝,災毀農田梯田化修復320畝,簽訂流轉合同188份。”西和縣蘇合鎮上蔡梁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負責人說,作為全鎮謀劃建設的2022年三大農業產業基地之一,該基地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的原則,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由蘇合村黨支部負責建設,主要依托西和縣農興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形式集中連片種植。
蘇合鎮泰華山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基地也是蘇合鎮2022年謀劃建設的三大千畝農業產業基地之一,基地總規模1630畝,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參與建設,復耕撂荒地350畝。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西和縣蘇合鎮把撂荒地整治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黨建引領,高位推動落實,全鎮共有撂荒地3326畝,已整治3218.7畝,整治后撂荒地種植馬鈴薯522.4畝、玉米2145.7畝、其他雜糧雜豆等農作物550.6畝,為保證全鎮糧食播種面積和農業產業穩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戶施策 多措并舉抓整治
2021年,蘇合鎮新一屆黨委、政府就將農業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為促進鄉村振興重要抓手,多次到田間地頭踩點調研,廣泛征求村“兩委”、合作社負責人、能人大戶的意見建議,多次到村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全鎮產業發展布局,確定建設“蘇合鎮上蔡梁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思路。
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作用,積極動員黨員、群眾參與基地建設,成立黨員突擊隊,駐扎兩個多月,協助合作社開展撂荒地復耕復種、農路整修、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鎮黨委確定2名副科級領導包抓基地建設,強化政策業務指導,督促任務落實。
西和縣蘇合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旭說,鎮上提早安排,逐村逐戶摸底數,對轄區耕地面積、耕地撂荒等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無遺漏摸底,鎮村兩級干部以村為單位,結合農戶耕地確權面積,一戶一戶對群眾耕地面積進行核實,逐塊對耕地使用情況進行排摸,逐戶造冊登記,建立了到戶耕地面積臺賬和耕地撂荒臺賬,并通過召開會議座談、走訪合作社和能人大戶、群眾交流等方式,詳細了解土地撂荒原因、群眾種植意愿、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宣傳撂荒地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營造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蘇合鎮撂荒地整治任務分解表,把任務分解到村、責任到人,充分結合各村、農戶及地塊實際,采取“發動群眾自耕、親友托管耕種,對不愿復耕和確實無人耕種的組織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代耕代種”等方式,靈活多樣推進治理,想方設法解決撂荒,整治一塊、銷號一塊,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突出定位 創新思路守底線
蘇合鎮上蔡梁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的建設,為全鎮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鮮明導向,提高了農戶發展馬鈴薯種植的積極性,切實做到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基地建成后,采用覆膜種植技術,畝產量將達到3500斤以上,預計總產量將達到2100噸,經濟收入達到210萬元。同時通過產業發展與勞務就業相結合,吸納周邊農戶240余人就近臨時務工,其中已脫貧戶和三類戶76人,生產周期內預計農戶人均增收達到3500元。
西和縣蘇合鎮黨委書記盧小鵬表示,下一步,蘇合鎮將繼續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效,堅決防止撂荒地整治后又反彈,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加強水毀農田修復和農路建設,改善撂荒地耕種條件,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切實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序銜接鄉村振興。
(記者 王耀)
關鍵詞: 西和縣蘇合鎮 撂荒地整治復種工作 鄉村振興 玉米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