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愿意務農”是早前中國數萬鄉鎮普遍面臨的問題。
但在今天,一大批“新農人”涌現出來,甚至其中不乏95后的“新新農人”,返鄉青年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然,年輕人返鄉不是重操舊業,而是基于政府、市場及社會的多方努力,他們找到了另一種方式回到家鄉,重新扛起家鄉的支柱產業。
市場的層面,拼多多等涉農電商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
并且,拼多多所做的,不僅僅是為農產品提供渠道,更是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致力培養更多“新農人”和“新新農人”,厚植人才“沃土”。
01
荔枝季中的“新農人”縮影
說到正在借助涉農電商興起的產業,荔枝算一個。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廣東是我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荔枝產區,但荔枝上市期只有短短約40天,極不耐貯運,早前銷售壓力巨大。而眼下,又到了荔枝的時令季節,廣東當地的“新農人”正在研究新業態新模式的“打法”,通過電商平臺將荔枝銷售到全國各地。
何偉琪、李金瑾等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2020年,何偉琪回到了家鄉——全國著名荔枝之鄉的廣州市增城區,想要進一步打響增城荔枝的名頭,并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陸世澤、倪澤斌等,一同成立“荔枝聯盟”。
他們打通了貨源、物流、供應鏈等“抱團取暖”,在包裝、荔枝果徑、果重等參數方面設定了統一的銷售標準,避免內卷和價格戰,確保產品的物美價優。
隨后,三人也各自上線了拼多多店鋪。
2021年恰逢難得的荔枝大年,荔枝就一下“賣爆”了。何偉琪還透露,預計今年自己的拼多多店鋪,荔枝能銷500萬元以上,較去年翻一番。
荔枝聯盟售賣的廣州增城妃子笑荔枝;攝|展昭
且眾所周知,標準化是品牌化的基礎。
“增城荔枝”的品牌很快打響。目前,已有十幾個優秀果場加入荔枝聯盟,聯盟中的商家在拼多多上開了接近20家店鋪。
倪澤斌亦表示,“三年內荔枝聯盟將注冊一個聯盟公司,進行統一的品牌化建設和營銷推廣;五年內,將建設一個試驗基地,并開始嘗試采用生產線的模式去對荔枝進行加工包裝”。
正所謂鄉村振興,產業為先,品牌為要,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標志,農業品牌化是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選。何偉琪等人創業創新的過程中,荔枝產業其實也在朝著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并可能帶動當地就業,這是這群90后“新農人”作出的努力。
李金瑾則是“新農人”中更早的一員。
他是廣東茂名本地的一名水果承包商,家中世代種植荔枝,畢業后就投身幫助果場和農民銷售荔枝的事業。其2017年開設拼多多店鋪,目前僅荔枝一種水果的年GMV就能達到幾千萬。
帶頭人作用下,近百名年輕人加入茂名荔枝產業中成為“新農人”。
而僅僅是李金瑾的拼多多店鋪,就為附近的村民增收不少。據悉,其名下店鋪一年四季不斷輪換售賣各種水果,在其電商基地附近的村子中,許多賦閑在家的村民會前來打工,幾乎做到全年提供就業崗位,在最忙碌的時候,同時能夠有幾百人。
“做生鮮電商的毛利其實并不高,但卻能為本土荔枝產業解決銷路的問題,這是在借助平臺的力量護農、助農、興農?!崩罱痂€表示。
而廣東荔枝產業,還只是一處縮影。
02
嶄新力量的鄉村振興主力軍
會理石榴、平和蜜柚、涌泉蜜橘、秭歸臍橙、洛川蘋果、賓川大蒜……,甚至宣威火腿、巫溪臘肉、青海湖牦牛奶等小眾美食,紛紛通過拼多多等涉農電商“找到”了消費者。
像何偉琪、李金瑾這樣的“新農人”也還有很多。
據農業農村部文件,截至“十三五”末(2020年),返鄉入鄉的“新農人”創業人員達到了1010萬人。
根據《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拼多多平臺上,僅95后“新新農人”數量已從2019年的2.97萬增長到2021年10月底的超12.6萬,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13%。
來源:《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
同時,后浪人才輩出,“新新農人”的科學素質明顯提升。
報告顯示,“新新農人”群體普遍具備本科、大專更高的學歷,也不乏名校畢業生、海外留學生,其中95%以上均為返鄉創業的“農二代”、“果二代”、“批二代”。
與父輩相比,他們不僅對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新模式具備先天的敏感度,同樣對農業、農村懷有深厚的個人感情,還更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懂經營懂管理,擅長整合產業上下游等群體。
每位“新新農人”平均可以帶動5-10位95后參與到電商創業中,并平均帶動當地就業崗位超過50個,有效推動產業本地化、人才本地化。
來源:《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也介紹,下一步將把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導向,把就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其中,重點提到了發展富民產業,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推進農村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等。
核心和根本,還是在于人才。
“新農人”、“新新農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以不同于父輩的嶄新力量扎根農村,重新扛起家鄉的支柱產業,也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03
厚植人才“沃土”的平臺力量
樹高千尺,根在沃土。
“新農人”和“新新農人”的隊伍壯大,一是離不開政策支持,二是少不了平臺的力量。
平臺方面,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涉農電商在助力農產品上行的過程中,提供出新的機會讓這屆年輕人以另外的一種方式回到家鄉,并且留得住、干的好,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許多“新農人”選擇在拼多多開店,首先看上它的“農地云拼”模式解決了銷路的問題。
拼多多長期加碼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首創“農地云拼”,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產銷對接的高速通道,用穩定的訂單縮短供應鏈路徑,讓農民對農產品定價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同時,拼多多百億補貼已“補”了三年,即將邁入第4個年頭,百億補貼覆蓋農產品近4萬款,通過平臺讓利的方式進一步帶動了農產品銷量,增加商家入駐,連帶倒逼產業升級。
這樣的補貼力度,在中國的互聯網平臺中只此一家。
在推動農產品上行過程中,拼多多還重視人才培養。
“平臺+新農人”的體系可以追溯到拼多多的創立之初,其先后培育了超10萬新農人,直連1600萬農戶。
“拼多多將持續加大在農產品電商培訓方面的資金、人力的投入力度,培養更多“新農人”和“新新農人”,為有能力有學識的年輕人,提供新的機會”。拼多多相關負責人還表示。
并且,拼多多持續以科技持續賦能農業全鏈路,在農研比賽中大力投入,包括連續兩年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為農研人搭建科技成果落地平臺,號召全球青年農業科研團隊、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農業數字化轉型。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科學種番茄”現場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科學種番茄”中,大賽冠軍“番茄快長”隊由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的“新農人”組成,他們采用“人機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輔佐種植者種出了高產量、富營養的果實。
“番茄快長”隊隊長徐丹表示,此次比賽積累的算法模式將進行小范圍商業試點,希望向全國推廣,讓不同地區、不同設施類型的不同種植戶都能受益。
銷售鏈路、培訓體系、成果落地……,新農人的核心訴求基本可以在拼多多等涉農電商中得到滿足,借助平臺的力量實現護農、助農、興農。
04
尾聲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活水”。
“人才是第一資源,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已經寫進了《“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要推動鄉村振興,就必須邁過去人才短缺、空心化的“坎”。
根據規劃,到2050年,“新農人”的數量要達到1500萬人,意味著還要新增500萬的“新農人”。
在此背景下,培育“新農人”是一個現實的選擇。除了高校等,涉農電商平臺同樣發揮很大作用,并且在產銷對接、推動數字技術和農業結合等方面為“新農人”提供了機會。
拼多多作為其中代表,同時為農業價值鏈兩端創造價值,并致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或是這條路剛開始走的時候并不容易,但一定是上坡路,也構成了拼多多最顯著的底層價值。
關鍵詞: 靠實力說話 年輕人在農村拼出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