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是“中國乞巧文化之鄉”,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七夕“乞巧”習俗。近年來,西和縣注重勞務品牌建設,以乞巧傳承文化為抓手,創建了“乞巧嫂、乞巧妹、乞巧漢子、乞巧駕駛員、乞巧之鄉家政、仇池建筑工”勞務品牌。全縣“乞巧”系列勞務品牌務工人數占年均務工總人數95%以上,全國各地都有西和“乞巧”兒女務工就業的身影。
西和乞巧嫂品牌于2016年10月7日注冊,多年來累計向上海、北京、甘肅、浙江、江蘇輸出約5.5萬人次,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乞巧妹品牌于2015年9月14日注冊,累計向上海、北京、甘肅、浙江、江蘇輸出約6.1萬人次,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乞巧之鄉家政品牌于2010年4月14日注冊,累計向上海、北京、甘肅、浙江、江蘇輸出約2萬人次,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乞巧漢子品牌于2016年10月7日注冊,累計向浙江、江蘇、北京、上海、新疆輸出約6.1萬人次,月均收入3500-8000元左右。乞巧駕駛員品牌于2015年9月14日注冊,累計向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甘肅輸出約2萬人次,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仇池建筑工品牌于2010年3月28日注冊,累計向浙江、江蘇、北京、上海、新疆輸出約4.8萬人次,月均收入3500-8000元左右。
同時,為保障“乞巧”系列勞務品牌發展,西和縣出臺了就業培訓、基地培育、扶持創業、權益保障、政策托底等一系列政策,“乞巧”勞務品牌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經受住了市場、疫情影響等多重考驗,輸轉勞動力由過去的“數量型”向現在的“質量型”轉化。僅2021年全縣共開展各類培訓農民工1萬人次,這些掌握技能的乞巧品牌務工人員,平均收入要比一般的打工者高出30%。2021年全縣務工人員就業達11.85萬人,組織輸轉9.48萬人,組織化輸轉率達80%。
從一開始走出大山零散務工的“農民工”,到有組織有品牌有美譽的“新產業工人”,西和縣的勞務輸轉工作在振興勞務產業和滿足市場需要的雙重推動下,走出了文化傳承、服務培訓、基地培育、返鄉創業、權益保障、政策托底的勞務品牌之路。
(通訊員 王漢軍)
關鍵詞: 乞巧系列勞務品牌 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勞務品牌建設 傳承文化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