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線上一體化發展,線下開店為線上服務”。2015年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曾如是說到。
(相關資料圖)
這一刻距離馬云在云棲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還有一年,但已經透露出日后百果園這個水果零售巨頭戰略轉型升級的大方向。
在2016年百果園宣布正式開啟新零售征程至今的六年時間里,作為率先擁抱“新零售”大潮的業內龍頭,百果園打造出了一個年收入超百億、毛利過十億的零售范本。
優異成績的背后,是百果園對于新零售轉型內核的前瞻性把握,堅持以顧客經營為中心打通水果生鮮產銷全鏈路,并以此為基不斷拓寬邊界,打開自身的想象空間。
一、核心能力的遷移與復用
由萬億規模的水果零售市場邁向五萬億生鮮零售賽道,是百果園擁抱新零售六周年過程中一次質的飛躍。
支撐其做跨界探索的底層邏輯在于,兩個賽道的高度相似性。對于水果零售來說,長鏈條、非標準化、高耗損率等核心痛點,在生鮮賽道中也普遍存在。而經過多年深耕,百果園已經針對這些問題,構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
百果園深入產業鏈上游,保證優質果品的持續供應。同時,制定果品品質分級標準體系,按照好吃程度將所售果品分為招牌、A、B、C四個等級標準,以量化標準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此外,百果園在源頭直采的基礎上搭建了一整套冷鏈運輸、倉儲以及“最后一公里”的供應體系。
依托主要集中在居民區、商業街等高人流量區域的5000余家線下門店,以及手機App、微信小程序、天貓、京東、抖音等線上渠道,百果園構架起了一個龐大的全國性水果零售網絡,實現了全渠道觸達客戶,保證將優質果品及時送達到消費者手中,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能品嘗到最新鮮的水果。
得益于這樣優秀的供應鏈管理和渠道運營,百果園能夠真正做到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優質的商品和服務留下客戶,也是其形成廣闊的私域流量底層支撐。截至目前,百果園App累計下載量超1500萬,小程序注冊用戶數突破4700萬,門店社群用戶數超540萬。
順著消費者需求的視角往下延伸,水果消費與生鮮消費用戶本就高度重合,百果園利用水果零售的成功經驗切入大生鮮賽道是順其自然之舉,所需的只是上游種植技術、中游的倉儲物流及終端的零售和會員體系等底層能力的復用。
不同的是,在水果零售的“及時達”基礎上,針對大生鮮賽道,百果園創造了“次日達”服務,即“以銷定采、預售自提”的模式,這也是目前效率和成本的最佳平衡點。一方面,該模式可以幫助線下門店降低易腐爛生鮮的庫存難度,另一方面可以將消費者從線上引流至線下,有利于門店水果零售的提升。
(資料來源:百果園公開資料)
次日達模式的本質還是依托百果園自身現有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充分利用貼近社區的線下門店,讓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截至目前,次日達已經覆蓋了全國30個城市,其推出的生鮮自有品牌“熊貓大鮮”已經累計開發了185款自有品牌商品。
如果說過去,百果園讓消費者形成了“百果園=品質水果供應”認知;接下來,這一認知將會提升到“百果園=品質生鮮渠道”的新高度。
二、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振
從近年來一系列行業變化來看,企業的發展并非是單純追求個體的短期利潤增長,更多的還要為社會提供長期價值,做大整體蛋糕。
站在百果園所處的大生鮮賽道上,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成了身處其中的玩家、尤其是頭部企業的必答題。
對此,百果園創始人、董事長余惠勇多次表示,“百果園要做大農業。真正拉動鄉村振興的,一定是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要有品牌的系統建設以及各環節的相互協同。”
(資料來源:百果園公開資料)
然而,我國農業種植目前仍以農戶為主,集約化、機械化、專業化程度較低,這也是農產品品質不穩定,難以形成足夠高的品牌溢價的核心原因。
立足于“鮮度是百果園的生命線,安全是百果園的生死線”的理念,百果園采用“自主運營種植基地+技術賦能優質供應商”的模式,不僅自主運營位于云南、江西等地的種植基地,還通過直采、技術賦能、投資等多種方式幫助上游提升產量、質量。
與此同時,百果園引進了日本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將過去復雜難懂的農產品培育技術變得可視化、數字化,實現了“不使用化學肥料、不使用化學農藥、不使用化學激素”的“三個零”高品質蔬菜生產。
這一技術已經在寧夏落地開花,今年年初,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和寧夏園藝推廣站計劃與百果園集團旗下科技子公司優農道合作,共同種植符合百果園“三個零”品牌標準的蔬菜、水果。
2022年7月,百果園集團與寧夏農業農村廳戰略簽約,旗下"三個零”公司與寧夏蔬菜基地簽署合作協議,助力寧夏打響優質農產品名片,讓更多高品質農產品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這種與地方政策合力打造的樣本產區,既拉動了縣域經濟,為當地農民增收,又讓市民買到品質果蔬和生鮮食材,實現了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共振,正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
三、結語
從一家普通水果店到如今的全渠道生鮮產業標準定義者,百果園不斷地求新求變,尤其在這六年新零售轉型過程中,百果園由河入海徹底打開了未來的想象空間,這一切都有賴于二十年來持續深耕的行業經驗以及一系列底層能力,也是其最大的護城河。
但需要明確的是,農業始終是一個慢行業,需要下苦工。目前農產品面臨的耗損、物流成本、人才、標準化等諸多痛點問題仍然存在,這注定了百果園這樣的頭部企業必須以長期主義為準則,不僅要持續加固自身的優勢,還要帶動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同步升級,抓住農業升級的大趨勢,滿足顧客和廣大農業生產者的根本利益,長期價值中樞的上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關鍵詞: 百果園新零售六周年的兩個關鍵詞拓寬邊界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