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渭縣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推動新能源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慢到快發展,闖出了一條西北欠發達地區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全縣已建成并網新能源項目126.24萬千瓦,其中風電基地110萬千瓦、光伏項目16.24萬千瓦,累計實現發電量47.71億千瓦時、工業產值28.1億元、稅收收入0.53億元。
風電領跑,經濟發展有了“新動能”
通渭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1410米~2521米,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在華家嶺、牛營大山—黑燕山區域、隴山—新景梁沿線等區域,每年大風日數可達百天,風速變化小,80米高度風速在5.8米~6.5米/秒左右,全年可利用有效風速時間大于6000小時,風能開發前景廣闊。
2012年,通渭縣在華家嶺建設了第一個風電場——5萬千瓦華家嶺一期風電項目;2014年12月,《甘肅通渭風電基地規劃》獲得國家能源局批復。從此,通渭縣掀起了風電開發高潮,全力打造隴中百萬千瓦風電基地。
據了解,通渭風電基地以通渭為核心區,輻射周邊安定區、隴西縣和會寧縣,共規劃布局12個風電場,總體建設規模200萬千瓦,其中在通渭縣范圍內建設8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總投資約115億元。
站在通渭風電基地黑燕山20萬千瓦風電場,眺望遠處,一排排風車迎風而立,潔白的葉片隨風轉動,點綴著層巒疊嶂的高山原野,壯美如畫。
通渭風電基地項目是全縣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重大帶動性工程。該縣發改局副局長邢兆峰告訴記者,“通渭風電基地是甘肅繼酒泉、武威民勤后的第三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今年11月底前寺子川10萬千瓦風電場將建成并網,屆時,通渭縣將全面完成12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目前,通渭縣已建成并網運行110萬千瓦,累計實現發電41.76億千瓦時、工業產值23.75億元、稅收收入2331萬元。
邢兆峰扳著手指算了一筆綠色發展賬:“120萬千瓦風電項目整體投產,每年就能實現發電量22.8億度,收入能夠達到11.2億元,財政稅收達到1.4億元,發電量相當于75萬噸標煤效能,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23萬噸。”
通渭風電基地項目的建設,一方面通過風電企業援建改善項目區域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通過吸納群眾就地務工,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將有效助力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光伏助力,鄉村振興有了“新引擎”
采訪車沿著蜿蜒的小路盤旋而上,在寬闊地停下車子,眼前出現了一片藍色的“湖面”,占地1511畝的光伏發電板連片鋪滿了整個山間,與綠色的山谷交相輝映,這是榜羅鎮四新村村級光伏電站基地。
“原來,這里是一片荒灘,現在建成光伏電站,不僅利用了土地,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郉兆峰指著山下一大片光伏組陣說,四新村級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47.2兆瓦,年發電量約5664萬度,實現發電收益4248萬元,輻射帶動全縣134個脫貧村、9440戶脫貧戶實現增收。
據了解,四新村村級光伏電站收益主要用于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確權村內小型公益事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鞏固提升、維護改造等。
為了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榜羅鎮四新村建設了光伏農業產業示范園,形成“光伏+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單立柱露天種植、桁架+大棚、桁架+圈舍的農光、畜光互補模式,配套水肥一體化、節灌等設施,大力發展金銀花種植、規模養殖、花卉種植、設施蔬菜產業。這里座座塑料大棚與光伏板交相輝映,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閃閃;走進塑料大棚,滿眼綠色、生機盎然。
“目前,產業示范園種植了200畝金銀花,養殖黑驢1000頭,種植油用牡丹和芍藥450畝,發展設施蔬菜大棚210個。”榜羅鎮四新村黨支部書記孔彥生說,產業園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季節性務工崗位300個,帶動500戶農戶每戶年均增收8000元。
該示范園的建成,讓當地群眾就業、持家“兩不誤”。“我前半年在黑驢場打工,后半年在溫棚里鏟菜,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在家門口打工,又能照顧家里,還不比外面掙得少。”榜羅鎮四新村村民鄧想凡說。
孔彥生說,自建成并網運行以來,榜羅鎮四新村村級電站共發電19794.93兆千瓦時,實現收益13351.82萬元。
農光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榜羅鎮農業提質、農村振興、農民增收,給榜羅這片紅色熱土增添了新的溫度和亮度。
“2021年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占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64%,新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8.7%。”通渭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到“十四五”末,全縣建成新能源裝機容量300萬千瓦以上的隴中重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打造成定西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核心區,年可實現發電量46.5億千瓦時、工業產值20億元、稅收收入2.2億元以上、減排二氧化碳455.2萬噸。
(記者 丁陸軍)
關鍵詞: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風電開發高潮 新能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