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隴西縣通安驛鎮老城山。草綠色的雞棚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樹叢中,一只只色彩斑斕的土雞悠閑地在核桃樹下散步,不遠處正在采摘核桃的工作人員和游客不時傳出陣陣歡笑……一幅草茂林豐、雞鳴人樂的生態經濟圖正徐徐展開。
十年前的老城山地陡路窄,常年干旱少雨,山是荒山,坡是荒坡。2013年,返鄉青年閆鵬飛來到這里,拿出他在蘭州創業獲得的積蓄,開始著手改造荒山,種樹、養樹、護樹,周而復始,堅持不懈,與嚴酷的自然環境斗爭。經過十年的努力,在這片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他累計種植各類樹木30余萬株,將昔日的荒山變成了綠樹環繞的山林,成了周邊群眾的避暑勝地。
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帶動當地百姓“靠山吃山”,利用生態實現收入增長,閆鵬飛開始新的探索與實踐。
“在核桃樹下養雞,樹的生長速度比以前快得多,而且不用施藥除蟲子,不用除草。雞都是全生態,林子里面敞開跑,肉質好、口感好。”閆鵬飛經過反復考察論證,發現林地養雞,不僅可利用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還可建立起雞與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
說干就干,閆鵬飛注冊成立了甘肅印象生態農牧產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生態土雞養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產品銷售。建雞舍、買雞苗、加工飼料、跑市場找銷路……短短幾個月,一個二十萬只規模的養雞場全面建成生產。
“2萬只?什么時候要?”采訪中,閆鵬飛幾次被客戶訂購土雞的電話聲打斷。閆鵬飛說,他們養的生態土雞以山林放養的方式,以食玉米為主,食昆蟲和野草為輔,每批生長時間為5-6個月,由于生長時間長、生長環境好,所養殖的土雞體型健壯、肉質緊實,深受消費者喜愛,自7月開始銷售以來,日漸紅火,目前,日銷售3000只以上。
閆鵬飛說,公司已建成現代化的屠宰加工車間。8月23日以來,隴西因疫情實施靜默管理。期間,公司負責為全縣配送土雞,他們上午宰雞,下午配送,一只雞加調料加保鮮冰塊只收一百元,很受客戶歡迎。有時一天配送一千余只雞,很晚才送完,雖然辛苦,但收獲了大家的好評,成就感滿滿。
“老鐵們,剛剛帶大家觀看了我們雛雞的培育、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土雞,再來看看鮮雞包裝……”中午時分,公司電商負責人趙剛開始直播。憑借著“科學繁育、自由散養、標準加工、冷鏈配送”的全產業鏈運行模式,生鮮雞肉也走出了大山,通過網絡物流平臺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養雞產業鏈已初步建成,下一步,將開啟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的模式。”閆鵬飛介紹,他在山下建成了一個肥料廠,雞糞及屠宰后的廢料全部加工成肥料。他們已申報了孵化廳項目,屆時,將一個月齡以上的小雞投送到農家,讓農戶按照他們的要求散養,再由他們統一收購出售,從而達到帶動更多鄉親通過養雞致富的愿景。
“我們的目標是年出欄超過1000萬只。”閆鵬飛說,“靠著與眾鄉親的共同努力,我們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通訊員 張愛平 崔翔龍)
關鍵詞: 林下養殖 經濟生態雙贏 群眾共同致富模式 生態農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