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全國數字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基礎較好、質量較高的地區之一。在數字經濟總體規模、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首先,數字經濟體量逐漸增加。目前,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4萬億元,占GDP比重超43%,占全國比重11.2%,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也達16%以上。
其次,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江蘇以國家超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構建不斷增強。光纜線路長度超過400萬公里, 5G基站總數約14萬個。地鐵、電梯等信號盲區逐步實現4G/5G信號覆蓋完善,持續推進老舊小區通信設施改造,信息通信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構建起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
再次,數字融合程度持續提高。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不斷實現新拓展。目前,江蘇產業數字化規模接近3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工業互聯網發展位居前列,全省開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46個,累計標識注冊量445億,解析263億次,接入企業超3.4萬家,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數字經濟區域協調發展亟須突破的難點
數字經濟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數字經濟本身在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其二是數字技術的應用賦能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江蘇數字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仍以第一層面為主。雖然近年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環境差距。主要體現在規劃、政策投入、扶持政策、轉型力度等方面。目前,一些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還不完善。由于財力差距,不同地區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扶持補貼力度有明顯不同。另外,數字經濟轉型支持政策多集中在稅費支持、專項行動等,在政策性融資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
基礎差距。主要體現在城鄉、區域間的發展基礎與發展階段不同。省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是導致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最重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蘇錫常等地數字經濟起步較早,不僅數字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而且數字應用也發展進入更高階段,而蘇中、蘇北的一些地區由于起步較晚,數字基礎設施尚有待完善,應用場景也亟待豐富。
要素差距。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資金投入、創新能力等方面。數字經濟相關人才多集中在城市,而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鄉村數字經濟人才數量和質量明顯有所欠缺。一些先進地區通過數據驅動、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創新,建立了數字工廠,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的柔性制造,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另外,一些欠發達地區不僅缺乏數字技術研發能力,而且對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也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在區域范圍內統一規劃,避免不合理布局和重復建設。江蘇應以“泛在網絡”為導向在全域加快布局5G、F5G等網絡基礎設施,推進5G網絡基礎設施與交通、能源、市政等的規劃銜接、建設連接、綜合利用等,并積極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在長三角范圍內無縫對接,實現數據交流共享和互動融合發展。對于存儲和算力等功能類數字基礎設施,要加強不同區域統籌布局。江蘇應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新機遇,加快在省內一體化布局并打造協同高效的存算基礎設施集群,促進與“東數西算”同頻共振。
全面釋放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一是強化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正確認知。可以通過組建聯盟、開展培訓、引進人才等方式,不斷增強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進行數據挖掘、業務創新的能力。二是夯實工業互聯網應用的信息化基礎。應鼓勵企業分階段、分步驟、分范圍對“智改數轉”進行投資,可以綜合采用財政補貼、稅收返還、成立專項投資基金、政府采購傾斜等支持方式,也可以與設備、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等共同探索創新更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攤方式,構建持續投資的長效機制。三是增強工業互聯網安全。除了要在省級層面進一步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的頂層設計、完善技術標準外,還應著力培育工業互聯網安全市場,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安全產業生態圈。
協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對于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相對落后的地區應著重從三個方面突破,并以此推動省內區域協調發展。一是正確認知。要盡快提升、及時更新各地黨政領導對于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意義、內涵的正確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明確科學合理的目標、路徑。二是聚焦縣城。我省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要聚焦縣城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面向市場、產業和人口,促進“數字化+縣城”的特色化、品牌化。三是要素支撐。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投資運營。四是統籌治理。加快構建統一數字政府,不斷提升政府數字化監管能力。
關鍵詞: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 政府數字化監管 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