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蘇州可川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新股在滬市主板成功上市,蘇州上市公司的總數達到222家,其中A股202家。自1993年9月第一家公司登陸資本市場,蘇州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已走了近30年。至2015年末,蘇州實現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從0家到100家的跨越,用了20多年;至2022年10月11日,這一數量從100家增長到234家,則僅用了6年。
“蘇州板塊”成為國內區域資本發展風向標的因素有哪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又將給蘇州帶來什么?蘇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下稱“蘇州金融監管局”)局長謝善鴻表示,蘇州上市公司的規模與質量,是資本和當地經濟高度融合發展的縮影,而目標是打造“產業資本集聚標桿城市”。
資本和經濟高度融合
打造產業資本集聚標桿城市
今年8月,快可電子、大健云倉、蘇新服務先后在深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上市。讓蘇州企業記憶猶新的是,1993年9月8日,“蘇三山A”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成為蘇州首只發行上市的股票。據謝善鴻介紹,其成為蘇州資本市場發展的開始,而伴隨著蘇州實體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蘇州板塊”整體規模快速增長,至今將迎來其發展30周年。
蘇州金融監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1日,該市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34家,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191家,位列全國第五;科創板上市公司46家,位列全國第三;2022年以來,蘇州累計新增境內A股上市公司18家。截至目前,蘇州境內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約1.8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一半的境內A股上市公司是在2019年以來上市的。”據謝善鴻介紹,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蘇州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分別為21家、29家和42家,加上2022年以來新增的22家,這4年上市的公司數量占蘇州市目前上市公司總數的48.5%。
根據蘇州轄區上市公司發布的2022年半年報數據,報告期內,蘇州190家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3289億元,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74億元,均較去年同期實現了增長,盈利公司占比達83%。蘇州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上旬,蘇州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43家、上交所主板上市44家,共有87家,占蘇州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45.8%;創業板上市公司共有52家,占27.3%;科創板上市公司46家,占24.2%;5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
謝善鴻介紹,蘇州境內A股上市公司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產業,占比近90%。他坦言,蘇州作為一座地級市,上市公司數量與質量是當地資本和經濟高度融合發展的縮影。蘇州擁有發達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有較為完備的制造業體系,擁有35個工業大類、167個工業中類、491個工業小類,產業配套能力強。而未來,蘇州仍將重點聚焦上述四大產業。
挖掘“金種子”
實施“育林”“參天”計劃
9月8日,蘇州發布《推進蘇州上市公司做優做強若干措施》,將從全鏈條支持上市公司引領行業創新,做優、做強硬核實力等。
謝善鴻認為,推動轄區公司擁抱資本市場,除市場“一只手”助力外,同樣離不開政府“另一只手”的護航,實現“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早在2005年,蘇州市即已出臺《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的指導意見》,此后陸續出臺和發布了《關于促進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創新舉措。
“蘇州從完善工作機制、優化培育環境、加大政策扶持、鼓勵上市企業做強做優、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推動企業上市再攀新高。”謝善鴻解讀稱,蘇州實現了“組建儲備一批、重點培育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掛牌一批”的梯隊建設成果,不僅靠前一步挖掘“金種子”后備企業,還努力當好種子期、培育期、沖刺期企業的“參謀長”“輔導員”“護航者”。
而近年來,面對國家眾多利好政策出臺,蘇州積極搶抓資本市場改革重大機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帶動更多企業把握機遇、登陸資本市場。謝善鴻解釋,蘇州抓住北交所設立、全面注冊制改革等機遇,實施“育林計劃”“參天計劃”,力爭全年新增上市企業數量保持全國前列,推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2020年,蘇州出臺《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計劃》《蘇州市加快推進產業資本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2021年,先后發布《關于推進蘇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實施意見》等;2022年,發布了《蘇州市金融支持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工作意見》等。
謝善鴻表示,通過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加強上市后備梯隊培育、高水平集聚私募基金發展、深化與交易所全方位合作、做優做細政府服務、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完善服務生態體系等舉措,蘇州正推動著科技、資本和產業初步形成良性循環格局。
推動產業升級
讓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鄭江淮介紹,蘇州上市公司數量眾多是其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達、高質量發展的最直接體現,也是國內區域資本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值得關注的是,僅2022年以來,已有8家蘇州企業先后登陸科創板,“科創蘇州”已成為其在資本市場的標簽之一。
梳理發現,2019年7月22日,在科創板首批開市的25家上市公司中,蘇州有華興源創、天準科技和瀚川智能3家,其中,華興源創以“688001”的代碼成為科創板第一股。據謝善鴻介紹,蘇州4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均來自先進材料等四大產業,都屬于未來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科創板企業總數的10.34%。蘇州金融監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蘇州A股上市公司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比例約為85%;2022年上半年,蘇州的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26.98億元、69.27億元。
謝善鴻表示,《蘇州市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四標桿一中心”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打造“產業資本集聚標桿城市”。具體而言,蘇州提出,鞏固上市公司在產業鏈中的龍頭地位,全市企業每年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超千億,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技上市公司100家以上,上市公司總數超300家,打造千億市值上市公司5家以上,成為創新人才、先進技術、產業資本等高端要素的重要匯聚平臺。
“這目標規劃來自蘇州的底氣。首先,是蘇州對產業的前瞻布局奠定了企業上市的堅實基礎;其次,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為蘇州帶來了歷史機遇,如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北交所設立等改革機遇,蘇州企業都有效抓住了。這兩者的結合點是,蘇州多年來謀求產業轉型升級所培育的產業,與資本市場改革重點支持的行業導向高度匹配,由此碰撞出了資本市場‘蘇州板塊’的時代紅利。”謝善鴻坦言,蘇州擁有良好的資本市場服務生態體系,將積極營造資本圍繞產業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探索運用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蘇州模式。
(柴剛)
關鍵詞: 完善工作機制 加大政策扶持 上市企業做強做優 資本市場服務生態體系 產業資本集聚標桿城市 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