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運通和連連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連連數字”)的合資企業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連通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至此,美國運通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獲得《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的外卡組織。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連通公司將負責籌建銀行卡清算網絡,也將和國內主流的移動錢包運營商合作,并計劃將于今年內正式開展銀行卡清算業務。
《證券日報》記者還了解到,連通公司目前首批已合作16家銀行、3家移動錢包運營商和6家第三方收單機構。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連通公司的正式運營,意味著中國金融開放又進入一個新的高度。此前的金融開放,主要是針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層面。現在連通公司的運營,意味著中國金融開放已進入金融基礎設施領域,銀行卡清算業務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排除未來金融基礎設施領域會引入更多的外資機構參與”。
獲批6個月內開辦清算業務
央行披露信息稱,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16〕第2號)等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查通過“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提交的銀行卡清算機構開業申請,并向其核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
連通公司獲批其實早有端倪。《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1月8日,央行官微發布的《盤點央行的2019年金融業對外開放》就曾提及,央行已經受理美國運通相關機構的銀行卡清算機構開業申請。
零壹研究院執行院長、沛益咨詢首席專家陳小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行的此次批復,意味著銀行卡清算行業對外開放邁出了重大一步,從供給側增加了銀行卡清算服務提供商,將促進銀行卡清算行業的競爭,對整個支付行業,尤其是面向終端用戶的支付行業具有積極意義”。
按照相關規定,連通公司應在取得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之日起6個月內,正式開辦銀行卡清算業務。在獲得許可后,可在我國境內拓展成員機構、授權發行和受理“美國運通”品牌的銀行卡。
資料顯示,美國運通成立于1850年,服務網絡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信用卡、旅行支票等金融產品,集發卡、商戶收單和支付清算業務于一身。
連連數字則成立于2009年2月,旗下業務涵蓋移動支付、跨境支付、海外支付、跨境電商在線服務、銀行卡清算(籌)等;公司先后獲得全球范圍金融支付牌照及相關資質達55個,支持全球20多家跨境電商平臺60余個站點的收款功能,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劉斌認為,“對于銀行等支付機構來說,連通公司的出現意味著未來會獲得更多的支付清算服務,目前國內支付清算市場主要以銀聯、網聯為主,連通公司的出現意味著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可以獲得更多的差異化服務,同時可以為國內支付清算市場帶來新的競爭力量,推動支付清算市場服務水平的提高”。
未來側重方向或是跨境支付
《證券日報》記者還了解到,首批與連通公司合作的25家機構中大咖云集,包括16家銀行、3家移動錢包運營商和6家第三方收單機構。其中,銀行方面覆蓋五大國有行及大部分股份行。
具體來看,與連通公司首批合作的銀行(業務涉及合作發卡及商戶收單)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浦發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
與連通公司首批合作的移動錢包運營商(業務涉及綁卡交易)包括云閃付、騰訊金融科技和支付寶。
與其首批合作的第三方收單機構(商戶收單)包括拉卡拉支付、通聯支付、富友支付、銀盛支付、快錢支付、國通星驛。
騰訊金融科技方面向《證券日報》記者證實,“目前騰訊金融科技與美國運通在華合資清算機構連通公司達成合作。基于本次合作,微信支付將率先支持綁定即將面世的美國運通人民幣信用卡”。
騰訊金融科技方面還表示:“未來將共同探索支付、發卡等領域的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有價值的支付選擇。”
與連通公司首批合作的機構大咖云集,連通公司在獲批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后,將對國內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帶來怎樣的影響?
陳小輝認為,對支付機構而言,連通公司獲得清算牌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支付機構在選擇清算通道時的選擇會有所增加,清算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有望降低支付機構的通道費;另一方面,連通公司可“授權發行和受理美國運通品牌的銀行卡”,并可能提供線上線下支付服務,從而增加支付市場的供給,進一步增加支付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
劉斌分析稱:“連通公司正式運營后,未來更側重于跨境支付的清算業務,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國內支付市場目前已非常成熟,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90%。跨境支付已成為國內眾多支付機構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連通公司的中方股東連連支付也將跨境支付作為重點業務,因此,未來跨境支付領域的競爭與發展更值得期待。”
劉斌同時強調:“未來中國金融領域的開放會進一步擴大,從領域、層次、力度方面都會超過以往。現在只是中國金融開放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而且,未來在中國核心的金融基礎設施領域,也將看到更多外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