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國內疫情的平穩和宅家紅利的釋放,韓國經濟開始顯示出了復蘇的態勢。10月27日,韓國央行公布了今年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環比增長1.9%,雖然同比下降1.3%,但環比增幅較二季度的-2.7%有所回升;同時,實際國內總收入(GDI)則增長了2.5%,高于GDP的增幅。
事實上,對于韓國三季度的反彈,此前市場已經有了心理預期。經濟學家預計將會增長1.3%。而1.9%的增幅則是更亮眼的成績,不僅超過預期,還創下2010年一季度以來最快的季度增速。畢竟,在前兩個季度,韓國的經濟表現十分慘淡,二季度GDP同比萎縮2.7%,環比萎縮3.2%,創2008年四季度以來單季最低水平。
對于此次的回升,最大功臣是出口。韓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經通脹調整后,三季度出口增長16%,創1986年以來最大增幅。其中,出口以汽車和半導體為主,環比增加了15.6%,遠遠超過二季度的-16.6%,而這是自1963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值。
與此同時,出口的復蘇也提振了投資,主要是機械和運輸設備支出。三季度,設施投資增長6.7%,建筑投資下降了7.8%。雖然不及出口恢復快,但以原油、化學產品為主的進口也增長了4.9%。
若分行業看,制造業、服務業的復蘇勢頭也較為明顯,其產值分別增長了7.6%和0.7%。服務業中,醫療衛生、社會福利方面增長3.8%,運輸業則增長了3.3%,均高于GDP增速,金融和保險業為1.9%。不過,居民消費略有下滑,減少了0.1%。
事實上,此前韓國的多項指標已經預告了經濟反彈的趨勢。9月,韓國出口增長了7.7%,達到480.5億美元,實現了近7個月以來首次正增長;同樣在9月,韓國的通脹數據是近6個月以來增長最為迅速的,較去年同期增長1%。
基于多項指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0月13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今年韓國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1.9%,較6月的預期提升了0.2個百分點。
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李家成表示,雖然環比出現增長,但同比其實還是下降的,數據只能說這一階段疫情下的經濟出現了恢復性增長。
李家成進一步指出,從原因來看,一方面,主要是對華出口出現了增長,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中國經濟復蘇對于韓國來說也是利好;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出口品如半導體、智能手機,韓國在醫療物資方面出口也是亮點,檢測試劑比較受到歐美國家的認可。除此之外,也有“疫情經濟”的因素在,受民眾宅家的影響,電視出口也得到提振。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韓國經濟就此駛入了復蘇的快車道。在預測中,韓國開發研究院(KDI)仍然顯得憂心忡忡,在10月12日發表的《經濟動向10月號》中,KDI分析稱,隨著疫情的再次擴散,以服務業等內需為中心的經濟持續低迷。KDI曾于今年3-7月連續5個月診斷“景氣低迷”,8月份刪除該表述并評價“景氣低迷”狀況有所緩解,但9月再次提到“景氣低迷”的可能性。
對于悲觀的原因,KDI指出,隨著疫情再次擴散帶來的經濟活動限制和受比往年更長的梅雨天氣影響,以服務業和建設業為中心的生產減少幅度進一步擴大。
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全球疫情10月以來的再次暴發,正如一顆埋在韓國經濟復蘇路上的不定時炸彈。根據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0月27日14時54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4379萬例,達到43798820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16.4萬例,達到1164761例。
而在來勢洶洶的二次疫情下,全球不少國家再次收緊了防疫措施,比如西班牙已經進入了緊急狀態,意大利則實施了宵禁,德國總理默克爾更是多次呼吁“請待在家里”。
事實上,雖然9月出口出現了明顯反彈,但在10月前20天,根據韓國關稅廳發布的統計數據,韓國出口額為25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8%。在半導體和計算機出口分別增長12.1%和10.5%的同時,乘用車和石油制品的出口卻同比下降了42.1%,再次顯出頹勢。
除了不穩定的出口之外,國內需求也困擾著韓國經濟。從失業情況來看,KDI的報告顯示,受9月疫情擴散影響,韓國就業人員數量同比減少82.6萬名,近83萬個崗位消失,尤其是服務行業顯著銳減趨勢;同時,2-9月,制造業工作崗位也縮減了近16萬個。
至于韓國四季度的經濟走勢,李家成表示,這取決于韓國國內的疫情控制,如果沒有爆發性疫情的發生,應該還是會持續向好。
關鍵詞: 韓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