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但最短”,對于這次的經濟衰退,美國官方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雖然只有兩個月,但年化暴跌31.4%的數據,足以說明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猛烈沖擊。當然,后續在貨幣政策加財政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又開始大幅反彈。值得警惕的是,寅吃卯糧的后遺癥已經開始顯現,誰能預料,動輒反彈的疫情形勢下,下一次經濟衰退不會到來呢。
特別的衰退
在傳統的經濟學定義中,一個國家進入經濟衰退期的標準是“連續兩個季度GDP為負值”,但在各項史無前例的數據面前,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并沒有使用這一定義。
當地時間7月19日,作為研判美國經濟衰退狀況的權威機構,NBER認定,去年2-4月,美國經濟陷入了為期兩個月的衰退,2月到達擴張頂峰后開始下滑,4月降至最低谷,5月恢復擴張,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短的經濟衰退。
在定義這次經濟衰退時,NBER使用的是經濟活動中顯著下降的指標,同時也把時間尺度放寬了,不再局限于兩個季度。
NBER稱,與歷次經濟衰退相比,此次衰退呈現出不同特點且持續時間更短,但其造成的就業和生產下滑程度史無前例,波及各個部門。雖然去年4月是此次經濟衰退的最后一個月,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經濟此后就已恢復到正常水平。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0年全年,美國經濟萎縮3.5%,為1946年以來最差表現;其中,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國民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分別下滑5%和31.4%,后者為有記錄以來最大季度降幅。
如NBER所言,去年二季度,美國各個經濟部門都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打擊。占美國經濟總量約70%的個人消費支出降幅為33.2%,其中,服務支出重挫41.8%;反映企業投資狀況的非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7.2%,私人庫存投資拖累當季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同時,失業率在去年4月飆升至14.7%,是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高值。
在此次衰退之前,NBER稱,美國經濟保持了10年半的增長趨勢,自2007-2009年美國樓市危機之后到2020年的經濟衰退之間,為1854年以來最長的一次。
不過,在為期兩個月的衰退之后,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了刺激,從而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恢復。去年三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上漲33.4%,大幅反彈,四季度則增長了4.1%。
天量刺激
“美國經濟復蘇的速度比預期快得多,這得益于政策刺激和疫苗接種計劃的推出”,惠譽這樣評價去年衰退以來美國的經濟復蘇。
從具體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美國GDP增速環比折年率為6.4%,GDP總量達到5.37萬億美元,實際GDP總量則重回19萬億美元,較2019年12月的歷史高點,恢復了約99%。
這意味著,從經濟衰退中復蘇,美國僅用了五個季度。而相較之下,上次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恢復至危機前水平用了約十個季度。
在這一驚人速度的背后,是接二連三的天量刺激。2020年,美國政府推出了多輪財政刺激計劃,總額約3.78萬億美元。今年3月,拜登政府又發布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
近6萬億美元投向市場,這是確保經濟復蘇勢頭維持強勁的關鍵。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曾預測,美國的資本支出規模三年后將升至此次經濟衰退前的116%。
甚至有些“供過于求”。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2020年底,在9000億美元刺激方案實施后,產出缺口由2020年初的每個月500億美元降至年底的200億美元。而今年推出的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所帶來的月度增量為1500億美元,至少是產出缺口的3倍以上。
“這顯然大于將經濟恢復到過去軌跡所需的規模”,CRFB高級副總裁馬克·戈德溫指出。而由此帶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通脹。
一周前,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5.4%,創2008年8月以來新高,核心CPI同比增4.5%,創1991年11月以來新高。第二天,美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出爐,同比增長7.3%,再次超過市場預期,創1982年以來新高。
相較之下,6月,美國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3%,但剔除通脹因素后平均時薪則環比下降0.5%,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購買力正在縮水。
雖然美聯儲試圖淡化通脹的影響,多次強調只是“暫時的”,但是上世紀70年代的教訓歷歷在目,彼時,經濟過熱、通脹攀升,再加上石油危機的刺激,美聯儲最終不得不大幅加息,硬著陸下,美國經濟陷入停滯,失業率居高在10%之上。
危險重重
通脹之外,不定時炸彈還有很多,比如就業市場的后遺癥。今年5月,美國季調后的失業率降至5.8%,比疫情前的2020年1月、2月的3.5%仍高出2.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經濟增速大幅反彈的情況下,就業的缺口仍然有1/3,且是長期缺口。
再比如,眼下又開始死灰復燃的疫情。近期,變異病毒的風險高懸,英國單日確診持續攀升,德法等國病例陡增,印度尼西亞連續4天新增確診病例超5萬例。世衛組織此前警告稱,“全球疫情遠未結束,未來或現更危險的新變異病毒”。
在美國,多州確診率大幅增長,過去一周病例增加了約66%,平均日增確診病例數約為3.23萬。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18日表示,由于數以百萬計的人仍沒有接種新冠疫苗,同時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變種正在迅速傳播,他擔心未來每個州的新冠感染病例都會增加。
在此背景下,全球資本市場再次陷入恐慌。當地時間19日美股收盤,三大股指均大幅收低,道瓊斯工業指數收跌725.81點,跌幅為2.09%,失守34000點,創下近九個月來最差單日表現;納指和標普500指數下跌1.59%,分別跌超1%和1.5%。
與此同時,避險買需推動美債價格大漲,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跌破1.2%大關,創下近五個月來的新低。
同時,歐洲股市也全線下跌: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下跌2.66%。英國富時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指數均跌超2%,意大利富時MIB指數跌超3%。
對于眼下的情況,德意志銀行分析師George Saravelos警告稱,目前美國疫苗接種率接近停滯,而通脹持續上漲導致消費需求停滯不前,這可能使市場之前預期的經濟強勁反彈無法實現。
“去年出現的技術性衰退,是屬于疫情帶來的沖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在特朗普執政前半段,美國經濟處于復蘇增長狀態,但由于疫情沖擊,不得不采取超常規的政策,導致了之后異常的衰退和復蘇的經濟數據。即便恢復到2019年之前的水平,其實放更長遠來看,還是在原地踏步的。
劉向東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同比指標大幅上漲也與基數有關,而這種復蘇的可持續性有多大,要打上一個問號。之前美國是通過大規模刺激的辦法來推動經濟,而明年可能很難再來一次這種大規模的刺激,那么后續增長動力從何而來?
劉向東進一步指出,貨幣政策只能應對短期問題,長期的經濟增長動力仍然需要結構性政策來解決,單靠貨幣政策而不配合結構性政策,也不會是一個比較實的增長。
摩根大通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也坦言,此次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與1980年的類似,是因為“有意地暫時遏制了總體需求,而一旦阻礙支出的外在因素消除,這個勢頭就會迅速逆轉”。
在此次之前,最短的經濟衰退出現在1980年,彼時持續了6個月,但一年之后,第二次經濟衰退繼續出現。事實上,NBER也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打了預防針:“委員會認為,未來的任何經濟下滑都是新的一次經濟衰退,而不是去年那次經濟衰退的延續。”
(記者 湯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