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不久前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受雇工作”的比例為73.6%,連續5屆持續下降;“正在讀研”及“準備考研”的比例則在持續上升。而據調查,在考研大軍中,“逃避式考研”成新風向,有的為逃避就業,有的為逃避逼婚。對于“逃避式考研”這種提法背后的現象,應該如何看待呢?
“逃避式考研”?帽子須慎扣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語境里,“逃”肯定不是對一個人的積極評價。“逃避式考研”也是如此。在一些人看來,年輕人應該是勇猛剛毅的,考研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逃避是不敢面對未來。有專家表示,這種逃避根本沒有用,有逃避心理也很難考研成功,即便考上了,也會面臨學術上的嚴重挑戰。
“逃避式考研”當然不可取。問題是,標簽化思維之下,存不存在著夸大和誤傷?時下,“就業難”一直被認為是“考研熱、讀研熱”的主要原因。在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中,考生報考研究生的首要動機為提高就業競爭力,占比36%??梢姡佳信c就業之間存在緊密聯系。
因為找不到好工作或者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去考研、讀研,似乎在“純潔性”上差了一點兒,但若把考研定義為只是追求學術,也未免有些狹隘??佳行睦硎菑碗s的,即便存在“逃避”其他事情的成分,也不應被無限放大。面對一項任務,因為完成難度高、手上事情太多,所以放到最后做,這僅僅是“逃”嗎?選擇考研,不排除有些人一時沒有找到好工作、有些人喜歡大學環境,也不排除一些人還想等幾年再邁入社會……這些情況往往是疊加的,而不是單一的。即便自稱“逃避式考研”的人,也未必就完全是因為害怕面對社會,純粹想逃避。
標簽化思維的可怕之處,不僅在于其簡單化,不足以反映復雜的現實,還在于一旦形成標簽之后,就容易對人群進行劃分,形成身份的固化,進而把一些人拋進道德的海洋里。年輕人的路要怎么走,旁人可以提醒、引導、規勸,但不要簡單粗暴地扣帽子,造成不必要的爭論、傷害。(作者毛建國,原載《工人日報》,有刪節)
不宜將考研動機分為三六九等
“逃避”一說,已不僅是描述事實,本身還夾帶著價值判斷的成分。當公眾談論“逃避式考研”,其內含的立場必然是質疑的、否定的。只是,旁觀者的視角,永遠對親歷者充滿著苛刻。我們所認為的逃避,真的就是“逃避”嗎?
所謂“逃避”,是相對于使命、責任而言。在傳統視角下,似乎大學生本科畢業后,趕緊找工作就業才是正途。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判斷,在現今語境或許早就不再適用。
在全社會平均學歷被不斷推高的大背景下,以讀研來提高自我的職場價碼也越發顯得必要和合算……從某種意義上說,“逃避式考研”不是純粹的逃避,而是通往另一種選項的努力。將考研動機分為三六九等,甚至于劃分出、提取出“逃避式考研”加以嘲諷與匹配,這欠了點兒善良與厚道。無論基于何種初衷考研,其結果總是一致的:或是考不上轉而就業、走向社會,或是考上了獲得文憑、提升自己??傮w來說,無論是基于我們社會的崇學重教傳統,還是出于鼓勵個體奮斗的價值信仰,每一位考研者還是應該得到無差別的尊重。“逃避式考研”也是考研,其同樣是一個復習備考、迎接挑戰的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本科畢業生主觀上的確存在著留戀校園,恐懼社會的心理,他們下意識地推遲就業,同時也沒有明確人生規劃。對于這一群體,倘若簡單粗暴地催促他們走向職場,或許只會適得其反。保持一定的包容,允許他們開啟不同的嘗試,以耐心等待他們做好準備,這才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心態。既然考研者的家庭能夠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選擇,旁觀者們更沒有立場以誅心之論指指點點。
我們的職場,并不缺就業者;我們的大學,也容得下考研者。未來,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考研,這是大勢使然,而不是“問題”,也不是“例外”。之于此,公眾必須有理性預期才是。(作者然玉,原載《現代金報,有刪節》)
逃避的心態不可取
誠然,相對二十出頭就抱著簡歷跌跌撞撞地走入社會而言,象牙塔里的生活確實顯得更加輕松愉悅。有些學生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我覺得還沒好好感受大學生活呢,怎么下一年馬上就要畢業了?”表面上看,選擇考研似乎是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實質上,這就是一種“鴕鳥心態”,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去對自己的人生作出規劃,只能“逃避一日算一日”。
考取研究生能帶來的“幸福時光”畢竟是有限的,研究生文憑的含金量與讀研時的付出與努力也是密切相關的。倘若只是想著“逃避”,即便能夠“過五關斬六將”考取研究生,又如何能拿得出應有的勇氣與能力,去應對讀研生涯中不得不經歷的“苦差事”?又如何能在短暫的研究生生涯結束后,就能瞬間擁有適應社會的信心與底氣?
讀研不僅僅是為了獲取那一紙文憑。只有出于對學術本身的興趣加上不斷的努力進取,才能夠不虛度寶貴的研究生學習時光,進而達到提升自己、收獲成長的目的。缺乏必要的自我認知和學業規劃,在“輕松幾年”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最后自己要面臨的挑戰只可能更加嚴峻。
成人的世界里,本就沒有“容易”二字。不僅“逃避式考研”不可取,在面臨擇業、婚姻等一切人生選擇時,所有的“逃避心態”都是要不得的。二十出頭的年紀,恰好是人生選擇比較多的時期,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就業,需要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在綜合個人能力、綜合資源后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面臨重大選擇時不假思索地選擇逃避,因為這不僅對事情本身毫無裨益,也是對自己的極端不負責任。
關鍵詞: 逃避式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