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我國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其中跨境電商規模5年增長近10倍,促進了外貿轉型升級,尤其在疫情沖擊下為穩外貿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國的跨境電商進出口達到了4195億元,同比增長了46.5%,跨境電商已逐漸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為完善,營商環境更為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產業價值鏈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外貿和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試點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經經過5次擴圍,數量達到105個,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從布局范圍看,前兩批13個試點城市主要設在東部大中型城市,第三批開始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省會城市擴展,第四批延展到二三線城市。
《意見》提出,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擴大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綜試區)試點范圍。建立綜試區考核評估和退出機制,2021年組織開展考核評估。到2025年,綜試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成一批要素集聚、主體多元、服務專業的跨境電商線下產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引領跨境電商發展的創新集群。
同時,各地也在不斷加強跨境電商發展措施。今年5月27日10時15分,X8015次列車從武漢吳家山站順利出發,湖北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即跨境電商“9810”模式)產品首次搭乘中歐班列(武漢)啟運。班列預計20天左右抵達位于英國倫敦的亞馬遜國際電商倉庫,比傳統海運節省至少10天。該趟列車編組50輛,載有460余噸湖北生產的液晶顯示屏、汽車零配件、防疫物資和跨境電商出口產品。
武漢市是第三批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2020年,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貨值同比增長43%,成為疫情期間穩外貿的新增長點。
7月8日,武漢市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不久前武漢市出臺《武漢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硚口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跨境電商示范產業園,加快建設武漢天河機場、漢口北、新港空港綜保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跨境電商功能園區;培育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和服務企業,集聚全球生態鏈企業100家以上,培育交易額超億元跨境電商企業80家以上,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年均增長80%以上。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子商務首席專家李鳴濤認為,近年來跨境電商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一方面得益于伴隨互聯網成長的消費群體逐步成為全球消費的新生力量,線上消費成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主流消費方式;同時全球的疫情加速了社會數字化進程,線上消費的人群數量、消費商品范圍快速擴大,線上消費的頻度也大大加強。另一方面,線上推廣也已成為進出口企業不可或缺的營銷手段。
培育100家優秀海外倉企業
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即境內企業將出口貨物通過跨境物流送達海外倉,在跨境電商平臺交易后從海外倉送達購買者的出口海外倉方式。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跨境電商海外倉數量超過1800個,2020年增速達80%,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
《意見》提出,支持企業加快重點市場海外倉布局,完善全球服務網絡,建立中國品牌的運輸銷售渠道。鼓勵海外倉企業對接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國內外電商平臺等,匹配供需信息。優化快遞運輸等政策措施,支持海外倉企業建立完善物流體系,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服務,探索建設海外物流智慧平臺。推進海外倉標準建設。到2025年,依托海外倉建立覆蓋全球、協同發展的新型外貿物流網絡,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行業等標準。
在地方層面,江蘇省今年成立公共海外倉服務聯盟,整合聯盟內海外倉資源,服務跨境電商企業全球化發展。據統計,江蘇約有70家以上的企業運營各類海外倉超過200家,分布在40余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工程機械、家紡、家電等產業。這些海外倉為國內外貿企業從事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出口提供海外物流及營銷、售后等服務,為優勢產業和自主品牌深耕國際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在國際營銷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作用。
作為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的浙江省,早在2015年起,就開始布局首批公共海外倉分布在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阿聯酋等11個國家,為浙江省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倉儲配送服務。
為鼓勵傳統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和物流企業等參與海外倉建設,提高海外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意見》提出,支持綜合運用建設—運營—移交(BOT)、結構化融資等投融資方式多元化投入海外倉建設。到2025年,力爭培育100家左右在信息化建設、智能化發展、多元化服務、本地化經營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海外倉企業。
(記者 周舜堯)
關鍵詞: 加快發展 外貿 新業態 新模式 培育100家 海外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