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在參加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財經》雜志和《財經智庫》承辦的“2021青島·中國財富論壇”時表示,降成本的方向應該從微觀的、實體的角度轉向宏觀不確定性、公共風險的角度。只有整個宏觀不確定性變得更加確定了,公共風險水平下降了,很多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劉尚希表示,從中長期視角來看,當前的經濟形勢呈現成本高企的特征,體現在生產成本、生活成本、創業成本、投資成本、環境成本,還包括監管成本等都在全方位上升,歸納起來就是經濟成本、生活成本和政府成本。
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好比在爬山,越往上爬,不確定性越大,風險越大,這些風險都會轉化為相應的成本。從發展階段來看,當前成本上升是這個階段所必須面對的。同時,整個世界和全人類也發展到一新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就是不確定性。
劉尚希指出,在當前情況下,只有整個宏觀不確定性降低,公共風險水平降低才能降成本。把宏觀成本降低,微觀的成本、企業的成本才可能真正降下來。現在我國針對實體要素和微觀主體采取不少政策措施,可以說是有效果的,但站在微觀、實體角度去降成本往往會出現蹺蹺板效應,可能會帶來政策效果的邊際下降。如近年來減稅降費力度越來越大,雖然在一定階段如疫情沖擊下是必需的,但它不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不可能長期降下去。
“我國降成本應當轉變方向,要從微觀的、實體的角度降成本轉向宏觀不確定性、公共風險的角度來考慮降成本。”劉尚希認為,只有整個宏觀不確定性變得更加確定了,公共風險水平下降了,很多問題才會迎刃而解。從財政角度來說,更重要的是對沖不確定性,針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公共風險來減少企業所面對的各種不確定風險。對政府來講,應針對公共風險去發力。
(記者 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