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進入城市化下半程,城市群迅速崛起,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正步入新階段。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達到63.8%,空間發展和結構聚散從多個尺度和多個維度展開角逐,正在重塑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具體來看,在深圳等一線城市轉型升級的同時,長江流域的強二線城市快速崛起。在東部區域發展轉型初步完成的同時,中部崛起高質量發展正進一步升級。在中心城市的帶動下,都市圈和城市群開始崛起。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區域正在加速發展。
空間經濟發生變化,聚散現象更為明顯。一方面,高端要素聚集繼續向先發和中心區域聚集,低端要素和產業開始向后發地區和周邊區域擴散。另一方面,處在成長中的區域、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聚集力為主導,處在成熟的區域、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擴散力效應在發生。
在此背景下,繼續利用巨型國家的規模和梯度優勢,一二線城市與核心區向高端聚集,塑造對外開放的多層次聚集體系。其中,高端聚集能夠在關鍵領域塑造全球領先的優勢和能級,形成服務世界的重要樞紐;低邊擴散將把一二線城市原來的中低端擴散至三四線城市和城市群,保持低成本和專業化的優勢,再塑世界市場和投資機會。
目前中國空間經濟仍面臨“過度聚集”的挑戰。一些地區之間、省域及以下空間分化較明顯。中西部一些省區“一城獨大”,導致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并產生“城市病”,而周邊城鎮與農村衰退并“空心化”。
現階段區域發展思路已從協同發展轉為支持非均衡發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進而相繼推出一系列有關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經濟圈等,再到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浙江建立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從而將中心和先發區域的聚集升級牽引與后發和周邊區域的擴散帶動相結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當前,應順應和把握空間發展規律,一是要讓聚集與擴散效應有機結合并相互促進,通過中心區域和先富地區的不斷升級,發揮率先示范和引領作用,在促進自身發展和更富的同時帶動后發地區。二是政策紅利引導市場實現“聚中有散”。要適應市場主體向外擴散的需求,積極并適度超前進行公共產品擴散布局,加快后發和周邊區域公共產品尤其是制度環境的改善。最后,還需要支持沒有完成集中聚集階段性目標的區域繼續集中聚集。
(記者 倪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