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了《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從林地利用范圍、發展方向、發展模式、區域布局4個方面明確了全國林下經濟的發展布局;提出了積極推廣林下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科學引導林下養殖產業、有序發展林下采集產業、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5個重點領域;確定了加強林下經濟品牌建設、加快經營主體培育、加快市場營銷流通體系構建、深化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4項主要任務。
實現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和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現有林地42.6億畝,森林面積33億畝,其中生態公益林18.6億畝,商品林14.4億畝,豐富的林地資源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資源種類多樣,蘊藏豐富,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多樣化選擇的物質基礎。
《指南》要求,明確林下經濟產業定位,擴大林下經濟發展規模,優化林下經濟發展布局,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增加林下經濟產品供給,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實現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助力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其中,到2025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達到6.5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萬億元,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到800家,發展林下中藥材生態培育面積500萬畝,林下食用菌生態培育面積500萬畝,林下養殖規模300萬畝,培育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的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0個。
到2030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總面積達到7億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3萬億元,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到1000家,發展林下中藥材生態培育面積1000萬畝,林下食用菌生態培育面積800萬畝,林下養殖規模500萬畝,培育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的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300個。
多地發展林下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依托當地林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推廣“公司+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引導農民發展“林+菌”“林+藥”“林+花”“林+果”等特色種植業,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帶動農民實現“林下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經過努力,該縣林下經濟發展迅猛,全縣林下經濟面積達15.5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達1.2億元,帶動近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江西是當前全國林下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之一。根據林業部門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達6億畝,林下經濟產值達百億元的省3份有15 個,其中500億元以上的省份有9個,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林下經濟產值超過千億元。
同時,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均根據自身區域特色,出臺了針對性的林下經濟指導意見、規劃及財政資金扶持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各地林下經濟發展。
比如,2021年7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多項具體措施解決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將林下經濟列為政府考核目標,作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今年初,云南省出臺一系列促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保障全省林下經濟實現千億元產業發展目標。按照鄉村振興和“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要求,在云南全省各地將深入探索結合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特點,進一步找準發展主業和方向,突出發展地方特色林下經濟。
2018年以來,作為“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之一,湖北省通過3年時間開展精準滅荒工程。在此過程中,湖北各地大力建設林業產業基地、林業觀光園、采摘園,配套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鄉村觀光等新型產業,助推鄉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比如,蘄春縣管窯鎮在林下套種梔子花,吸引120余戶農民投資入股,種植梔子花3500畝,舉行梔香楚陶文化旅游節吸引游客,年產值達500萬元等。
(記者 周舜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