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共十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在科學分析研判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十四五”時期將努力構建中小企業“321”工作體系,即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并將這一工作體系作為核心內容,成為“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推動形成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
12月17日,在工信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介紹,《規劃》明確7項主要任務,即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建立高效服務體系、完善公平競爭環境、提高融資可得性、加強合法權益保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據悉,《規劃》包括發展背景、發展思路和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5個部分。工信部中小企業局發布的解讀表示,《規劃》明確了4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三是堅持綠色集約,促進協同發展;四是堅持分類指導,提高服務效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5794”的工作思路,即5個發展目標、7項主要任務、9大重點工程、4項保障措施的工作思路。
其中,圍繞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提出了一系列定量目標,包括中小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增長18%以上;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同時,提出了到2025年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10個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的量化工作目標。
梁志峰在發布會上表示,《規劃》是第一次以多部門聯發的形式發布,將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作為“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兩個基本原則。同時,工信部還將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發揮中小企業作為數字經濟發展主力軍的重要作用。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一級巡視員葉定達表示,將從助推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升級三個方面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貫徹落實《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到2022年底,組織100家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10萬家以上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業務“上云”。
多地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取得成效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市場主體已達1.5億戶,其中企業4600萬戶,99%以上是中小企業。當前,通過安排中小企業紓困資金、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舉措,不少地方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比如,貴州省發布的2021年中小企業運行情況顯示,該省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9戶(其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戶)。在著力解決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方面,貴州設立了中小企業信貸通,有效分擔信貸風險,引導合作金融機構降低融資門檻、提高融資額度,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定位于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自開市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截至12月8日,上市的82只股票交易合計成交額達430.16億元。其中,71只平移股票累計成交295.2億元;11只新股成交134.97億元,平均漲幅101.49%。
北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在市場建設過程中,北交所將把支持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決好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幾個關鍵機制問題:一是創新包容機制,針對創新風險大、不確定性高、周期長的特點,持續優化掛牌上市準入條件,豐富創新評價維度,提高包容度;二是資金供給機制,支持引導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加大投資力度,推動保險資金、社保資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持續優化“小額、快速、靈活、多元”的發行融資制度;三是價格發現機制,持續豐富交易機制類型,完善做市商制度;四是人才激勵機制,持續優化股權激勵制度和差異化表決權制度,促進管理層、技術人才和資本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釋放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記者 周舜堯)
關鍵詞: 十九部門 聯合印發 十四五 促進 中小企業 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