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吳詩航)1月26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鞏固國企改革發展成果,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1年末,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15萬億元,2021年多項經濟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國企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和重要成果。
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全省國資系統扎實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主要經濟指標、重點項目建設、國企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提升。
據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國有企業營業收入31098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利潤總額2768億元,位居全國第二。資產超千億元企業29家,營收超千億元企業7家、超百億元企業42家,4家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15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
數據背后,國有企業對廣東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在廣東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有企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筑起縱橫交錯的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機場航空網、港口航運網、天然氣管網和水安全保障網。承擔了“5+4”機場群、廣汕汕鐵路、廣湛鐵路、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民生保障骨干作用充分發揮,在水資源配置、環保綜合整治、水田墾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中擔當主力軍,承建了珠三角、粵東和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惠及人口達6200萬人,練江流域環保綜合整治惠及430萬人,完成水田墾造11.89萬畝。產業生力軍作用有效發揮,在先進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綠色石化、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助力我省構建更加融合暢通的產業生態體系。
在國企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廣東也取得突破性進展,企業動力活力和發展動力明顯提升。目前,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完成率超90%,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年度工作任務,去年在國家評估中廣東省獲評“A”等級。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省國有企業完成176組406家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僵尸企業”處置、降杠桿減負債、壓層級減法人等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有企業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主責主業更加聚焦。
進一步加快區域及產業布局
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一個重要抓手。在推動布局結構的優化調整方面,廣東省國資委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系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領域集中,向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集中,向創新和戰略性產業集中,從而來提升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和整體功能,更好發揮國有經濟的戰略支撐作用。
區域布局上,主要圍繞“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省屬國企下沉地市為抓手,示范帶動各級國企協同抓好“十四五”時期投資額超5000億元的186個重大項目的落地開工、建設調度、協同推進,推動國有經濟在珠三角核心區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臨空經濟,培育高端服務業,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沿海經濟帶實施重大產業項目和科技創新資源優化布局,做大做強臨海產業集群;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高附加值農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產業布局方面,在基礎支撐領域,強化國有資本在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布局,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六張網”領域的建設。在公共服務領域,強化國有資本在水電氣供應、公共交通、城市運行等公用事業服務領域的投入,加大對普惠型養老、醫療健康、托育等民生領域布局。在實體產業領域,加大國有資本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安全應急與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布局,助推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力爭全省10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發布會上透露,下一步,全省國資國企將圍繞服務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做強做精主業,打造一流企業集群,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國有企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實現大幅增長,其中省屬企業資產規模基本實現翻番;力爭全省10家左右企業進入世界500強、25家左右企業進入中國500強。
2022年,省屬企業的目標任務為“兩增一穩一控三提高”,“兩增”即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速高于國民經濟增速,“一穩”即資產負債率保持在穩定合理水平,“一控”即嚴格控制成本費用增長,“三提高”即營業收入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今年還是企業成本的控制年,還將推動企業優化經營策略,加大降本節支力度,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提升國有資本運行質量和盈利能力,為全省穩住經濟的基本盤來貢獻國資國企的力量。
同時,全省重點基建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約5000億元,其中,省屬企業承擔了76個重點基建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額約1000億元,約占全省基建類項目總投資額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