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將深入推進區域發展布局走深走實,在全域協同、梯次推進、提能升級上狠下功夫,加快形成“強核、壯圈、帶群、興縣”多極支撐、多點發力的格局。
五個層級必須協同發力
區域發展的本質是全域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會議明確,“一主”、“兩翼”、區域性中心城市、縣域、鄉村五個層級要協同發力。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當好主引擎。看“一主”,武漢要挑大梁、當先鋒、打頭陣,著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在創新協同上,武漢城市圈將加快構建“離岸創新”“協同創新”“科創飛地”等合作機制,支持其他八市在武漢建設離岸創新中心、科創飛地園區。產業協作上,編制武漢城市圈產業招商地圖、制造業產業鏈地圖等。看“兩翼”,襄陽、宜昌要著力打造中西部非省會龍頭城市,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兩翼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努力成為全國非省會城市群重要增長極,構建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列陣”。
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要提檔升級。黃岡,加快打造鄂東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設立首期產業投資基金,做實武漢(黃岡)離岸科創中心。荊州,強化中心城區引領,統籌實施產業鏈提升、技改提能強基、數字創新引領、市場主體倍增“四大工程”,加快打造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將主攻“一主三大五新”產業體系,全面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等下一代汽車。
縣域要突破性發展。有了縣域“小精彩”,才能拼成全域“大精彩”。我省將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深入推進“三百”工程實施。建立完善省統籌、縣主體的推進機制,選擇有望進位、沖刺、入庫百強的3至5個縣市,在項目建設、工業用地、生態環保、能耗指標、金融保障等方面省級統籌支持,實行清單化、項目化管理。
鄉村振興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的底板。我省將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深化37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工作。完善鏈長制,壯強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以農業產業化強起來,讓群眾荷包鼓起來。
重點突破撬動整體躍升
“以一個個打破壁壘、拆除藩籬的小切口,做好同城化的大文章。”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省推進區域發展布局實施、縣域經濟發展和三個城市圈(群)2022年度工作要點即將印發。
沒有高效的交通一體化,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城市群一體化。今年,一批交通“硬聯通”項目將加快推進。
沿江高鐵等15個鐵路項目、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等26個高速公路項目加緊建設。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123條斷頭路瓶頸路,尚未開工的年內全部開工,三年內全部打通。“一些重要的斷頭路瓶頸路要重點來抓,省市要有工作專班,一條一條地研究破解要素制約難題。”
四向拓展的開放通道將加速構建。我省將謀劃推進荊門-宜昌-柳州-北部灣“江鐵海”南向開放通道;爭取中歐班列區域性樞紐節點建設,暢通向西、向北開放通道;大力發展江海直達和海鐵聯運,拓展向東開放通道。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協同是一體化的核心。
我省將聚焦“51020”現代產業集群,推動形成梯次分布、鏈式配套、緊密協作的產業格局。此外,在圈(群)產業合作模式上,也會有更多創新模式,比如產業分區引導、聯合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會商、稅收利益分享等。
推進一體化發展,最終目的是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更多跨區域的政務服務將加快推行。武漢城市圈住房公積金同城化發展數據互聯共享平臺繼續建設的同時,“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也將接入運行,逐步擴展成為全省共享平臺。全省施工圖聯合審查,有望實現網上通辦,全省審查機構不受地域限制,市、州、縣全面打通。
省發改委表示,省推進區域發展布局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切實履職盡責,完善工作機制,抓好重點工作督促、協調、落實。
(記者 廖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