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海,潮涌灣區。在“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以及深圳都市圈機遇下,惠州進入發展黃金期。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當前,惠州正加快對接廣州、深圳等大灣區中心城市,奮力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即日起,惠州市大灣區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惠州分社聯合開設“惠州融深融灣在行動”專欄,及時報道、深度解讀惠州融深融灣的新舉措、新動向、新成效,敬請垂注!
重點加強惠陽區與深圳龍崗區、坪山區,大亞灣開發區與深圳坪山區、大鵬新區,惠東縣與深汕特別合作區,博羅縣、龍門縣與廣州增城區的規劃對接;加快廣汕高鐵惠州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軌道項目以及廣汕高鐵惠城南站和深汕高鐵惠州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等配套設施建設,與深圳市共同推動深汕高鐵惠州段建設……
2月15日,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下稱《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深入實施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包括規劃互接、交通互聯、產業互補等8大部分、共33條舉措,并明確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干貨滿滿、亮點頗多。
這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和都市圈機遇下,惠州主動對接廣深等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又一新動作。《工作安排》是對融深融灣行動的細化落地和任務分解,并首次確定八大專項行動的具體內容,成為今年惠州融深融灣的“施工圖”和“任務書”,將加快惠州與深圳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推動深惠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整體謀劃
作為珠江東岸兩個緊密相連的城市,深惠融合發展長期以來備受期待。在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的東風下,惠州逐漸成為深圳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2021年共引進深圳項目118宗(其中高新技術企業92宗),占全市過會項目的36%。融深融灣,惠州正在唱響最強音。
惠州市大灣區辦負責人介紹,《工作安排》明確了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包括規劃互接專項行動、交通互聯專項行動、產業互補專項行動、科技互興專項行動、人文互融專項行動、生活互惠專項行動、平臺共建專項行動、機制互通專項行動。
這是惠州參與大灣區建設、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最新重大舉措,也是惠州融深融灣的行動指南。
加快一體化發展,規劃互接、交通互聯很關鍵。《工作安排》提出,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深度對接,主動參與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相關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對接。同時,推動深惠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整體謀劃,推動將惠州南北市域(郊)鐵路及深惠跨市軌道交通納入《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規劃》。
實施交通互聯專項行動,惠州將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全線開工建設1號公路(惠霞高速),實現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至大亞灣段半幅通車。加快推進惠龍高速、惠河高速改擴建、深汕西高速改擴建、深汕第二高速大亞灣至坪山段建設,建成廣惠高速金龍互通,推動實施惠坪高速、惠肇高速(廣惠第二通道)、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項目,完善“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
惠州還將積極參與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廣汕高鐵惠州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軌道項目建設,并加快推進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段前期工作,深化惠大鐵路復線電氣化(市域鐵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謀劃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融深融灣,產業協同是基礎。
為此,惠州將實施產業互補專項行動,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快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項目建設,并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深入推進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今年,惠州將編制發布“3+7”工業園區產業地圖,推動精準招商和精準供地,全市計劃推動工業項目建設1200宗以上。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積極建設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工作安排》提出,實施科技互興專項行動,加快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積極推動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上升為國家實驗室,高水平規劃建設河橋科教城。
惠州市大灣區辦負責人介紹,在實施人文互融專項行動方面,將建設惠州港澳臺僑綜合服務中心。按照“一中心,多基地”框架體系,規劃建設集科創孵化、就業創業、政務服務、輔導培訓、金融服務、交流聯誼、生活保障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并以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和惠州市港澳青少年交流學習(實踐)基地為基礎,做強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科技孵化1.0),打造惠州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二期(含民生就業及科技項目落地2.0)和港澳臺僑科技園(產業發展3.0)。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施平臺共建專項行動方面,惠州支持潼湖生態智慧區高質量發展,打造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并加快建設港澳青年科創園,成立智慧區發展建設基金,吸引港澳資本參與智慧區項目建設。高標準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大力引進韓資韓企,打造中韓地方經濟合作新高地。
與此同時,惠州積極謀劃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將加強與香港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香港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全力推進港惠特色產業合作平臺建設,科學謀劃合作方向和發展定位,高水平編制特色合作平臺建設方案,加快打造成為省級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讀懂惠州深度融深融灣八大專項行動
一、規劃互接專項行動
●推動建立與周邊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機制
探索調整重構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
主動參與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相關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對接
●加強與深圳、廣州國土空間規劃銜接
重點加強惠陽區與深圳龍崗區、坪山區,大亞灣開發區與深圳坪山區、大鵬新區,惠東縣與深汕特別合作區,博羅縣、龍門縣與廣州增城區的規劃對接
●建立交通規劃銜接常態化對接機制
推動深惠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整體謀劃
推動將惠州南北市域(郊)鐵路及深惠跨市軌道交通納入《深圳都市圈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規劃》
二、交通互聯專項行動
●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
全線開工建設1號公路(惠霞高速)
加快推進惠龍高速、惠河高速改擴建、深汕西高速改擴建、深汕第二高速大亞灣至坪山段建設
推動實施惠坪高速、惠肇高速(廣惠第二通道)、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項目
●積極參與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加快廣汕高鐵惠州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軌道項目以及廣汕高鐵惠城南站和深汕高鐵惠州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等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段前期工作
深化惠大鐵路復線電氣化(市域鐵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加快推進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
推動惠州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開工建設
開展空港經濟區規劃研究
●大力推進惠州港擴能升級
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
實施荃灣、東聯及碧甲港區進港航道等級提升工程
●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 惠州)現代物流產業基地
鼓勵大宗貨物集疏港向水路和鐵路轉移,推進江海聯運發展
三、產業互補專項行動
●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
加快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項目建設
加快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集聚發展
●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
深入推進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
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建設
●加快建設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
加快推進中廣核海上風電場、太平嶺核電一期、惠州LNG接收站等重大項目建設
謀劃建設稔平半島清潔能源新技術綜合應用試驗區
積極打造大灣區首個、全國領先的地市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
●培育發展生命健康產業
打造道地藥材和嶺南特色中藥材原料產業基地
探索建設惠港(澳/穗/深)等健康產業等特色合作平臺
●推動“3+7”工業園區提質增效
編制發布“3+7”工業園區產業地圖,推動精準招商和精準供地
強化產業鏈招商,全市推動工業項目建設1200宗以上
●著力強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推動簡單匯平臺在惠州服務超2000家企業
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新增5家上市企業
四、科技互興專項行動
●建設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
積極推動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上升為國家實驗室
高水平規劃建設河橋科教城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
努力建設深圳創新資源首要承接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
加快建設惠深創新中心(深圳異地孵化器)
●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
爭取設立大灣區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惠州分中心
成立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2600家、2200家
引導龍頭企業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研究院
新增工程技術中心30家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深入實施“惠”聚優才行動
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和“鵝城工匠”鍛造行動
五、人文互融專項行動
●建設惠州港澳臺僑綜合服務中心
做強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科技孵化1.0),打造惠州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二期(含民生就業及科技項目落地2.0)和港澳臺僑科技園(產業發展3.0)
●促進大灣區青年交往交流
謀劃建設港澳臺僑交流培訓中心
配合香港實施“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積極打造大灣區康養旅游高地
繼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創客(惠州)交流營活動IP
聯動深圳共同打造深圳大鵬半島—鹽田、環大亞灣等一批旅游產業集聚區
推進深惠汕海上客運航線及郵輪旅游,共建世界級濱海旅游休閑中心
●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和宣傳
配合省聯動深圳、珠海等市辦好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舉辦惠州市第二屆“秦咢生杯”粵港澳大灣區書法大賽
六、生活互惠專項行動
●便利港澳人士在惠就業生活
出臺《便利港澳居民在惠發展若干措施》
制作《港澳同胞在惠創業就業生活一本通》等服務清單和政策清單手冊
●強化區域生態環境同保共治
與大灣區周邊城市開展聯合生態環境執法行動
強化跨界河流污染整治,深化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深化民生領域交流合作
積極開展惠港、惠澳師生教育交流活動
推動與粵港澳名校合作辦學
加強與廣深港的高水平醫院聯動
加強與廣深莞等周邊城市開展警務協作和社會治安聯合執法
●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打造大灣區“中央廚房”
新認定2個以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新增10個以上“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
●加強政務服務跨城通辦
實現與全省20個地市高頻事項跨市通辦
推廣惠城區·香港政務服務單向“跨境通辦”改革試點經驗
七、平臺共建專項行動
●支持潼湖生態智慧區高質量發展
打造惠港惠澳合作重要承載區
加快建設港澳青年科創園
成立智慧區發展建設基金
高標準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
●謀劃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全力推進港惠特色產業合作平臺建設
加快打造省級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
●加快中國(惠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
加快惠州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建成保稅物流中心
八、機制互通專項行動
●推動建立健全高層協調機制
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等城市,推動建立城市間高層溝通協調機制
強化深圳都市圈協同聯動發展,推動深莞惠重大規劃和重大產業政策協同
●深化大灣區城市間交流合作
加強與廣深莞等周邊城市全方位、多層次、各領域交流合作
探索建立部門“一對一”合作機制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策劃/統籌:柯鴻海 羅銳
關鍵詞: 繪就融深融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