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后,春暖花開,在江西南昌縣幽蘭鎮牌坊村仁鳳家庭農場連片的稻田里,旋耕機來回穿梭、翻耕,農戶在田間壟上除雜草,農場里處處是春耕備耕的繁忙景象。
“我這總共333畝耕地,全部從本村就近轉租,基本連成一片。”農場主熊金江告訴記者,農場基本實現機械化耕作,每年糧食產量60萬斤左右,毛收入100多萬元,除去農藥、肥料、人工、機械損耗等費用,年純收入20萬元至30萬元。“土地流轉起來、集中耕種,政府對購買農機進行補貼,對大家都合算。全村3000多畝耕地,多數由幾個大戶在種。”熊金江說。
“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早已成為江西春耕春種的主力軍。”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李上海介紹,這些年,江西省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方面做足文章,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省共有農民合作社7.58萬家、家庭農場9.89萬個。
在進賢縣民和鎮常湖許家工廠化育秧基地,十幾名當地村民忙著采用自動化設備進行播種育秧,幾乎每分鐘就有一盤播種均勻的秧盤呈現在眼前。“水流量大了些,秧盤太濕,種量不夠,秧苗太稀……”進賢縣宏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許英華在一旁進行指導。
田還是那片田,地還是那塊地,但田地上種的莊稼更加生態環保,產量大幅提升。“截至今年2月,我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01家(國家級5家)、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6家,全縣50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3143家。2021年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5444元,同比增長10.1%。”南昌縣農業局局長游同南說。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支撐。江西從財政、稅收等方面入手,著力為新型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李上海介紹,各級財政每年安排一筆資金對部分示范家庭農場和示范合作社給予10萬元至20萬元的資金補助,鼓勵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成員教育培訓、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進行市場營銷和農業技術推廣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