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記者/涂端玉 通訊員/穗統宣)廣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州調查隊聯合發布《2021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翔實的統計數據全面展現2021年廣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與取得的成就。
經濟運行穩,才能錨定航向,專注高質量發展。從全年經濟運行軌跡看,一季度,廣州經濟迅速反彈,實現GDP同比增長19.5%,兩年平均增長5.6%,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5.2%和5.3%,全年GDP兩年平均增速為5.4%,全年經濟運行“高開穩走”,透露出經濟復蘇的韌勁。
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
從供需兩端看,2021年,廣州經濟之所以運行平穩,在于精準施策,堅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是生產穩。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5.1%,呈現穩定恢復態勢;隨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見效,內需市場潛力激發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增強,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內銷產值占全部銷售產值的比重達到86.6%。
其次是需求穩。全市消費、投資、出口2021年以來各月的同比增速企穩兩位數以上。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邁上萬億元臺階,達10122.56億元,彰顯了廣州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實力和底氣。“食在廣州”的煙火氣更足,全市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98.04億元,同比增長18.5%,其中,咖啡、奶茶、網紅餐飲連鎖店等新興餐飲表現亮眼,合計實現餐費收入同比增長超30%。品質消費氛圍更濃,限額以上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品質類零售額增長迅猛,分別增長24.9%和54.9%,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8.8%和29.4%,呈現提檔升級特點。
新動能發展快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在歷經疫情防控期間“保供應”、復雜形勢下“穩增長”的經驗,使廣州深刻認識到有了硬核產業打底,經濟上揚態勢才能更有底氣。因此,廣州錨定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目標不放松,竭盡全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策源功能。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廣州揭牌、南沙科學城被省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21家,廣州國家戰略科技布局實現重大突破,帶動創新生態環境明顯優化,2021年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預計達3.15%,全年專利授權量增長21.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增長達到60.0%。
強勁的動能從創新而來,隨著廣州創新活力不斷增強,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至2021年,廣州已形成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和8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全市“3+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8616.77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8.9%,廣州這么大的經濟體量,經濟增長近三成的動力來源于新動能,難能可貴。全市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提升至39.0%,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穩定在42%左右,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速穩定在15%以上,彰顯科技成果在全市產業發展應用步伐加快,新動能發展后勁足。
能級提升活力足 營商環境再升級
廣州要在經濟新舊動能深入轉換、爬坡過坎中夯實“穩”的基礎、累積“進”的因素,必須奮力走出一條超大城市的能級再躍升之路。
在疫情防控壓力大的情況下,廣州服務業仍有序恢復,2021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8.0%,占GDP比重為71.6%;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71.1%。代表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和聚合能力的高端專業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4%,比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速高3.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城市產業綜合配套功能不斷提升,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集聚:一是人流量大。白云機場2021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026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高鐵班次、廣州南站客流量也均居全國第一。地鐵總里程達590公里,綜合城市交通樞紐功能全面增強,為廣州經濟保持活力提供了基礎條件。二是物流量大。2021年廣州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51億噸,居全國第四位。聯通生產、消費、供應等多個流程多個環節的郵政快遞業邁入“百億件”時代,快遞業務量穩居全國第二。三是資金量大。2021年末,廣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7.50萬億元,資金規模居全國第四位,比去年同期增加7190.05億元,占同期全省增量的28.2%;貸款余額6.14萬億元,同比增長12.9%,顯示廣州的資金吸附能力較強,同時資金流動性較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支撐。
廣州營商環境改革已經邁入以“激發活力”為主線、為企業創新發展松綁減負的5.0時代。2021年底,全市實有市場主體突破300萬戶,同比增長12.7%;新增市場主體不斷涌現,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穩居全省首位,其中新登記企業44.68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數量達到1224戶。“四上”企業培育成效顯著,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市在庫“四上”企業35241家,數量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定在40%以上,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9.4%,在穗投資世界500強企業總數達330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金額超過540億元,同比增長10.0%,顯示廣州商機涌現,創新創業引導高質量發展,為城市經濟積蓄力量、強化韌性提供了強大支撐。
民生為重:物價穩、就業穩、收入增
2021年,廣州保持了物價穩、就業穩、收入增:在工業、服務業供給穩定的情況下,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累計上漲1.1%,漲勢溫和。2021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2%,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穩崗位保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202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16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3元,同比增長10.4%;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5:1,比2020年降低0.03;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003.9萬人,同比增長4.4%,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教育文化事業提質發展,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長5.3%;教育行業投資額高速增長46.8%。全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紀念館合計超300家。健康廣州持續推進,基本建成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衛生服務圈,醫療衛生機構數、床位數穩步增加,廣州地區的三甲醫院增至42家,城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一,廣州居民健康指標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人均期望壽命達83.18歲。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廣州藍”持續刷屏朋友圈,全市空氣質量全面達標,PM2.5平均濃度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