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這是針對全國飼草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專項規劃。《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優質飼草產量達到9800萬噸,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達80%以上,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飼料(草)生產與加工機械化率達65%以上。
編制《規劃》是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迫切需要。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說,當前,糧食安全的主要壓力在飼料糧,促進飼料糧減量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飼草供應,減少牛羊養殖精飼料用量。2021年,糧改飼完成面積2000萬畝以上,收儲優質飼草5500萬噸,牛羊養殖減用玉米和豆粕720萬噸,相當于減少了2600萬畝的玉米、大豆種植需求,節約耕地600萬畝,實現了化草為糧的效果。
“近十多年來,我國居民對牛羊肉和奶類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但國內生產發展相對滯后,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飼草特別是優質飼草供給不足?!睏钫窈1硎荆醪綔y算,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尚有近5000萬噸的缺口?!半S著《規劃》的深入實施,苜蓿、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的缺口將持續縮小,為增強草食畜產品供給提供有力保障?!?/p>
“十三五”以來,國家相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等政策措施,推動了現代飼草產業發展。飼草供種能力、生產組織化程度持續提高,飼草加工業快速發展,90%的全株青貯玉米達到良好水平以上,苜蓿二級以上占70%。各地積極探索推廣糧草輪作、豆禾混播或套種等特色模式,培育了一批飼草產業集群,飼草生產模式更加多元。優質飼草供應增加,促進了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以奶牛為例,“十三五”期間奶牛單產從5.5噸提高到8.3噸,但每噸牛奶的精飼料用量減少了12%。
在市場拉動和政策助力下,飼草產業發展初見成效,但由于我國飼草產業起步較晚,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亟需加強頂層設計。對此,《規劃》從四方面明確舉措:推進重要飼草生產集聚發展,在重點區域建成一批優質高產飼草基地;大力培育規模化集約化新型經營主體,引導龍頭企業向飼草優勢產區集中;推進良繁體系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飼草新品種;加快構建現代化加工流通體系,開發多樣化飼草產品。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較大,不同區域發展飼草產業自然有不同的模式。業內認為,東北地區應推行種養結合、就近利用模式,優先滿足區域內飼草需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商品草生產。華北地區要調整玉米利用方式,推行種養一體化發展模式,提升區域內優質飼草自給能力。西北地區要大力發展旱作節水飼草生產,打造全國重要的優質商品苜蓿草供應基地,建設飼草種業基地。南方地區推行特色化、差異化飼草發展模式,在適宜地區開展草山草坡改良及人工混播飼草放牧地建植與管理。
為加快飼草產業發展,農業農村部門將加大政策支持,統籌用好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和基本建設投資,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大型種植機械抵押貸款,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飼草種植保險。同時,增強科技支撐,組建“產、學、研、推”緊密結合的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完善飼草產業標準體系,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示范與推廣。
關鍵詞: 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