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李勝美 通訊員/成廣聚 李玉梅)在廣州海珠區,一批批優化升級后的垃圾分類投放點成了“小區一景”,被許多居民稱贊。
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變“鄰避”為“鄰利”,既滿足群眾日常垃圾投放需求,又能提升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這樁市民群眾家門口的“關鍵小事”考驗著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據介紹,海珠區城管部門綜合運用“十二步工作法”,全力辦好群眾家門口實事,2021年因地制宜優化升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1476個,其中采用“一街一方案”打造269座美觀實用的廂房示范樣板和高標準建設145個星級投放點。目前1476個投放點已全部投入使用,切實改善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配置問題,提高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
其中,濱江街草芳圍嶺南特色投放點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環衛工人小憩、分類宣傳窗口多種功能于一體;素社街蘭蕙園小區投放點則整體造型古樸大氣,在外觀上裝飾灰瓦飛檐、雕梁畫棟,成為小區一景;在赤崗街柏蕙花園小區、珠江帝景華苑小區等地的星級投放點,還引入了垃圾分類破袋機器人,配合居民破袋投放廚余垃圾。
濱江街草芳圍嶺南特色投放點。通訊員供圖
素社街蘭蕙園小區投放點。通訊員供圖
那么,這批垃圾分類投放點是如何實現優化升級的?海珠區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分類投放點的選址、設計和日常管養三個階段中都需要動腦筋、下功夫:
在選址階段,該區各街道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垃圾分類聯席會議為平臺征求群眾意見,對全區分類投放點全面排查梳理,建立“一社區一檔案”,根據居住小區的空間布局、人口、垃圾產生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投放點選址和建設方案。
在設計階段,海珠區將垃圾分類投放點施工改造與社區容貌品質提升、社區微改造結合起來,讓投放點融入社區景觀,巧妙地把垃圾桶“藏”起來,讓街角分類投放點變身為街角“口袋公園”。采用科技賦能,增添分類舒適智慧體驗,部分小區引入垃圾分類破袋機器人,實現廚余垃圾零接觸,提升硬件設施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讓分類投放點變身為既滿足投放需求、又體現科技美觀的“景點”,居民滿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在日常管養階段,海珠區堅持以“建設品質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精心化”為準則,圍繞投放環境、點位管養、桶點保潔、垃圾清運、桶邊指導等關鍵環節,制定標準化、流程化操作指引,加強投放點日常管養維護,把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落在平常,有效保障投放點及周邊環境衛生質量,輻射帶動周邊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和社區建設中來。
經過優化升級的1476個垃圾分類投放點變成了便民、智能、潔凈的“街角口袋公園”,解決了居民家門口的“難題”,受到周邊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好評,有效提升了居民群眾參與分類的意愿,推動了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