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21年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萬億元,達903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海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第三產業占比達到61.6%,第二產業占比為33.4%,第一產業占比為5%。
公報顯示,2021年重點監測的規模以上海洋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率顯著增長。重點監測的海洋行業中新登記企業數同比增長5.7%,注吊銷企業數同比下降5.1%。資本市場活躍度大幅提升,國證藍色100指數漲幅達30.2%。海洋領域52家企業完成IPO上市,融資規模853億元,同比增長478.6%,占全部IPO企業融資規模的15%。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表示,沿海地區堅持海洋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激發了海洋科技新活力。同時,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支持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據悉,山東發起設立了海洋共同體基金,重點支持原始創新、海洋成果轉化和高端海洋科技產業化項目培育;廣東提供海洋經濟發展年度專項資金3億元,支持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務六大產業協同創新和集聚發展。
與此同時,我國海洋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內首艘17.4萬立方米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再氣化裝置交付使用。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在廣東并網發電,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儲能”海上風電場建設進入儲能交付期。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長山號”正在海試。
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船舶制造業國際競爭優勢凸顯。2021年全球經濟回暖,國際貨物貿易需求增長,港航市場持續向好,海運價格暴漲,我國海洋交通運輸業實現較快增長,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3%。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99.7億噸、2.5億標準箱,居世界第一;海洋交通運輸業新登記企業數同比增長47.5%。同時,國際航運市場復蘇疊加船舶批量更替周期,帶動全球新造船市場超預期回升,我國船企抓住機遇承接大量訂單,海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海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11.3%、147.9%和44.3%。
與此同時,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步伐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8.7%、30.5%和16.4%,顯著高于主要海洋產業。
海洋資源穩定供給能力也在顯現。海水淡化規模持續擴大,天津市、河北省和山東省先后啟動了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保障缺水地區淡水資源供給。海洋能源供給力度不斷增強,海洋油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6.2%、6.9%,其中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國原油增量的78.2%。全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690萬千瓦,同比增長4.5倍,累計容量躍居世界第一。
關鍵詞: 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