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畝油橄欖,產鮮果4200多公斤,一公斤7元,收入就有2萬多元,相比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要翻好幾倍。”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鎮賀家坪村的油橄欖種植戶潘志新說。
在隴南,種植戶潘志新只是發展油橄欖的例子之一。
聞著花香,4月18日,“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走進“中國油橄欖之鄉”隴南市。近年來,隴南市把油橄欖當作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搖錢樹”來培育,堅持科學規劃,實施苗木繁育,加大基地建設,強化技術服務,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產銷對接,全市油橄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創造了中國油橄欖產業發展的多個第一,帶動當地40多萬農民走上致富增收的“油”路子。
油橄欖為啥戶戶種?
“源自獨特的自然環境。”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鎮鎮長袁志穎說。
隴南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帶氣候、土壤條件是國內油橄欖最佳適生區。
2002年,油橄欖引進到賀家坪村。“枝條扦插育苗,葉子提取黃酮素,果子榨油,全身都是寶。”潘志新說,當時村里派人在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考察后學習,發現油橄欖種植前景好,便帶動村民試種。
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的賀家坪村村民便這樣結緣油橄欖,嘗到了橄欖果帶來的甜頭。
幾年間,桔柑鎮的溝溝壑壑間興起了“橄欖綠”。近幾年,村民們又不斷更新換代,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產量和出油率。目前,該鎮種植面積達14600畝,覆蓋家家戶戶。
截至2021年,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到76萬畝,占全國的49%,綜合產值25億元,涉及武都、文縣、宕昌、康縣4個縣區42個鄉鎮40萬農民種植。
好果如何賣好價?
目前,隴南已有21家油橄欖加工企業,研發出80多種油橄欖系列產品,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一,“祥宇”“田園”等品牌享譽國內外。
“我們除了橄欖油,橄欖菜外,還有護膚品、橄欖茶,橄欖木工藝品等產品,主要采取‘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銷往海內外。”走進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通向采訪團這樣介紹說。
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橄欖良種育苗,集約栽培規模種植,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市場營銷、旅游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業務,整合了武都區油橄欖種植種植面積32.6萬畝,帶動種植戶56742戶發展油橄欖產業。
“十顆果子一勺油,真材實料在里頭,檢測特級初榨橄欖油理化指標酸度,是對品質保障的關鍵。”祥宇公司技術人員說。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基石。祥宇公司專注科研,尤其加大良種引進、繁育、馴化研究,形成了規模且標準的橄欖產業鏈,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和享用隴南特產。同時因物理制造工藝,保鮮更佳、天然營養成分更豐富,突顯出國產橄欖油優越于進口橄欖油的絕對優勢。
科技賦能,小小的油橄欖蛻變成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茶、橄欖保健品、橄欖系列護膚品等高附加值產品,讓大山深處的祥宇公司走出國門。2017年紐約國際橄欖油大賽,甘肅祥宇特級初榨橄欖油榮獲金獎。之后,隴南越來越多橄欖油屢獲大獎,飄香國內外。
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目前,該公司推行“訂單農業”、建設生態產業園、油橄欖試驗示范基地,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大產品研發、品牌銷售……衍生出一條帶動40多萬種植戶脫貧致富的產業鏈,讓隴南橄欖油名片“響當當”。
如今,在隴南,還有很多合作社、龍頭企業為當地油橄欖的發展增添了“油力量”。
“十四五”期間,隴南市將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目標,實施油橄欖產業三年倍增計劃,加快生態經濟型油橄欖基地建設,橄欖新城建設,打造中國橄欖之城,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 何香利)
關鍵詞: 橄欖之城 鄉村振興 隴南橄欖油 苗木繁育 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