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喬化模式種了20多年蘋果,2017年,合作社采用矮化密植技術引種了瑞陽、瑞雪,更新換代了部分老果樹,2021年,合作社收入達500萬元。”正在果園里疏花的慶城縣豐泰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蘋果種植大戶方豐泰說。
種植戶方豐泰所說的合作社,跨慶城縣南莊鄉、玄馬鎮等兩個鄉鎮,由周邊650戶村民將自家土地入股組成的,占地5000畝。果農不僅引進蘋果“新寵”、新技術,提質增效增收,還讓村民在家門口當上了“股東”,一畝地年分紅300元。
如今在慶城,像方豐泰一樣靠老果園“更新換代”,提質增收的果業合作社比比皆是。
4月21日,記者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走進慶陽市慶城縣蘋果試驗示范站了解到,近年來,慶城縣堅持把蘋果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來抓,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標準化栽管技術,逐步啟動老果園升級改造工作,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果農實現了蘋果產業“種得好、銷路暢、收益高”的喜人局面。
南莊鄉新莊村果農徐進鵬,就是依托“更新換代”,吃上了“產業飯”的果農之一。
“疏花的目的就是留優質果子,提高好果成果率。”今年61歲的徐進鵬正在自家更新的9畝果園里給務工人員講解瑞雪、瑞陽兩個品種的疏花技術。
從喬化到矮砧,從富士到新品,果農是如何轉變觀念的呢?
“老果園的更新勢在必行,不是用新苗代替老樹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品種的適宜、種植方式調整及配套的科學管理。”指著滿園長勢喜人的新品果,徐進鵬講起了他的“種植經”。
徐進鵬說,慶城縣地理位置占據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的核心區,縣內生產的鮮果皮薄肉脆、色澤鮮麗,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25年前他就開始種植蘋果,以前都是喬化種植,果品質量差,賣不上好價錢。
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慶城縣蘋果試驗示范站建成,在全縣開始推廣矮化密植技術,種了一輩子蘋果的徐進鵬卻擔心失敗,還是繼續喬化種植。
2015年,看到村民用新技術種植嘗到了甜頭后,他便將自家果園進行改造提升。除此之外,還在“示范站”的幫助下,更新了品種。
短短幾年,徐進鵬不僅將原有的6畝果園全部更新為矮化密植,2020年,他還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慶城蘋果試驗示范站果業專家的指導下,增加了9畝矮化密植果園,引種了蜜脆、瑞陽、瑞雪、愛妃、維納斯黃金等市場“新寵”品種。
從2019年以來,徐進鵬一直參加慶城縣每年舉辦的果業專職農民技術員深層次系統培訓,蘋果種植技術熟稔于胸。
“原來種的是富士,一畝地產5000斤,收入1萬元左右,自從引進瑞陽、瑞雪,采用矮砧密植,相比以前收入好很多。2020年市場行情好,我的蘋果賣了11萬元。”徐進鵬說。
“現在有技術、有品種,省人工,產量高,按今年這個坐花情況,又是一個豐收年。”他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徐進鵬不僅走上了一條投資小、收益高的增收致富路,還成了村民眼中的“土專家”。
“近年來,我們培養聘用專職農民技術員100名,采取‘以點帶面、以面帶區’的方式,建立領導包責任、技術人員包技術的‘1+1’示范園包抓機制,推進標準化栽管技術落實到位,實現果園提質增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慶城蘋果試驗示范站副研究員劉振中說。
目前,該示范站帶動旱地矮化密植栽培10萬畝、老果園間伐改造提質增效10萬畝、山地果園5萬畝,優質蘋果苗木繁育1000畝。
此外,慶城縣每年列支專項經費2000萬元以上支持蘋果產業發展,政府免費提供苗木、地膜和竹竿等栽管物資,每年爭取和配套落實蘋果保險等項目扶持資金達到600萬元以上。
“十四五”期間,慶城縣計劃通過更新栽植和高接換優,推廣新優品種5萬畝,確保全縣蘋果面積穩定在25萬畝,到2023年,蘋果產量預計24萬噸,產值達到14億元,全面實現三年倍增計劃任務,并建成慶城蘋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記者 何香利)
關鍵詞: 新舊動能轉換 現代高效 農業發展 更新換代 果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