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長108.4%和55.5%!
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揭牌7周年。2022年一季度前海主要經濟數據于日前出爐,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但有兩個指標引起坊間高度關注,這就是“實際使用外資額”和“綜保區外貿進出口額”的增幅。
數據顯示,1—3月,前海合作區(120平方公里,含三灣片區、南山擴展區、寶安擴展區,下同)實際使用外資13.68億美元,同比增長108.42%,占深圳64.87%、廣東省21.14%、全國2.32%。
自貿片區關區進出口徑貨值3968.4億元(口岸流量數據),同比增長31.6%。其中,前海綜保區外貿進出口440.86億元,同比增長55.5%。
這不僅折射出“大前海”十足的經濟潛力和韌性,也反映了其對深圳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何這兩個指標如此關鍵?數據背后釋放出哪些信號?
?解讀外資數據
實際使用港資占比超九成
資本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引進更多外資意味著更大的經濟活力和投資能力。
一季度,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13.68億美元,同比增長108.42%,足以證明國內外市場主體對前海未來的持續看好。
而從結構上看,實際使用港資占實際使用外資92.97%,同比增長148.01%,港資投資態勢強勁。另一數據亦予以佐證:一季度,前海合作區新增外資企業163家,其中新增港資企業118家,占比超過七成。
這恰是前海踐行初心使命之舉。作為探索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先導區,“深港合作”是前海開發開放的重中之重,“依托香港”被放在前海12字定位之首。
在許多細分領域,這一合作也非常明顯。截至2022年3月,前海累計面向港企出讓土地面積占新供應經營性土地出讓用地面積1/3以上;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共計578家,港澳臺及國際團隊占比過半。截至2022年4月,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簽約入駐金融機構177家,其中港資和外資近30%。
“前海是與香港關聯度最高的區域,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新的發展,在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橋頭堡’作用。在我們看來,‘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在這里能夠找到最佳交匯點。”嘉里建設(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天龍說。
三大因素增強吸引力
事實上,不止2022年一季度,2021年前海合作區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為什么港企投資前海意愿持續加強?這與前海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的營商環境密切相關。
其中,“持續的制度創新”“完善的法治環境”和“廣闊的產業前景”成為企業提及最多的信心源泉。
2021年,前海合作區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5項、累計685項,新增全國復制推廣7項、累計65項。“前海在全國率先實施‘雙15%’稅率優惠。去年7月,不僅到期延續執行,優惠目錄還新增了法律、會計、稅務等商務服務業門類,相較于之前適用25%的稅率,等于降了10%,再次增強我們扎根前海的信心。”安永中國稅務合伙人梁斯爾說。
法治素來受外商關注,包括匯豐集團在內的知名企業,都是在得知前海可適用香港法、域外法來審理案件后,相繼入駐。“作為港資企業,我們融入內地發展要考慮的因素眾多,適合的法律環境和制度創新是選擇前海的重要原因。”在香港本土發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勝利證券高級投資經理周武說。
2022年1月,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正式啟用,已有司法、仲裁、調解、法律服務、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組織等六大類70余家機構入駐,加速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和“國際法律服務中心”。
隨著前海擴至120.56平方公里,擁有了海陸空鐵齊備的“頂流”資源后,許多企業認為更多商機蘊含其中。“特別是擁有了國際機場、港口碼頭、會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稅區、制造業工廠等,產業元素豐富,可以說把整個產業合作前景打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說。
?解讀外貿數據
前海樞紐角色凸顯
國際貿易能夠促進全球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因而“外貿”對“穩增長”具有強支撐力。
每天,前海綜合保稅區關口,滿載貨物的集裝貨車絡繹不絕。這里面積只有2.9平方公里,但單位面積進出口額位居全國前列,包括三星、近鐵、越海、東方嘉盛等上百家企業開展物流與貿易業務,超過800億元的貨物從全球集聚于此,再分撥到世界各地。
這樣的繁忙也反映在數據上:
一季度,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關區進出口徑貨值3968.4億元(口岸流量數據),同比增長31.6%。其中,前海綜保區外貿進出口440.86億元,同比增長55.5%,為拉動全國綜保區及全省全市外貿進出口作出重要貢獻。
而貿易繁榮的前提必然與貿易便利化有關,近年來,前海不斷為企業壓縮通關時間和降低成本,進而帶來更大的流動性。
以酒類產品為例,其產品入境需要先檢測,此前酒類并無單獨的檢驗中心,需送到福田檢驗且與其他產品混在一起,耗費了大量時間。2015年4月28日,深圳海關與前海管理局共同打造全國首家葡萄酒檢測重點實驗室——前海深港國際酒類檢驗中心,直接設在前海夢工場6棟一樓。
“7年來,我們已有檢能300多項,可涵蓋大部分酒類檢測項目。總計已檢驗酒類樣品2.55萬批次,16.5萬項次,貨值位居全國第二,通關時長縮短20%以上。”該中心主任涂小珂說。
“國內國際‘雙循環’,并以國內循環為主,是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但也不要因此錯誤理解為外循環就不重要了。在開放的、全球化狀態下崛起的沿海經濟帶還是要繼續以外循環為主,前海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典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前海融合了香港、內地的制度優勢,應成為世界產業鏈、商貿鏈里的樞紐。
政企齊心協力保出口
盡管一季度外貿數字飄紅,但背后并非一帆風順。面對嚴峻的疫情挑戰,尤其是春節過后,香港第五波疫情突然加重,前海綜保區也一度面臨困境,深創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波就是見證者之一。
“原本像走馬燈一樣來園區的香港貨柜車逐漸變少。很快,深圳灣口岸的通關政策發生變化,香港貨柜車不能直達貨場,而是要在指定地點與內地貨車進行接駁。一卸一裝,耗時費力。”吳海波說,電商講究速度至上,當深港跨境陸運受到嚴重沖擊,許多企業都陷入困境。
了解情況后,前海管理局立即會同蛇口海關、招商港口華南運營中心,率先推出深圳首票“陸轉水”分流業務,打通水路直達香港屯門的作業流程。
此后,為了縮短流程時耗,該公司在前海支持下,還開發上線了“粵港跨境通”平臺,打通“船舶供應、貨柜租賃、拖車運輸、報關服務”等水路接駁環節全鏈條,為進出口貿易企業、貨主提供智慧化、一站式“深港水陸聯運”服務,將“陸轉水”流程效率提升70%。
“疫情雖然對企業有影響,但我覺得政府的幫扶更實在。市里有惠企紓困‘30條’,前海有‘助企22條’,條條是干貨,個個‘補’痛點。面對突發狀況,也能及時解燃眉之急。有天晚上,我們有一箱貨物被海關總署抽中要查驗,當時貨已運到碼頭準備裝船。深圳海關很快啟動應急機制,連夜加班完成查驗手續,最終貨物第二天一早如期抵達香港。”吳海波說。
目前,已上線兩個月的“粵港跨境通”平臺,也在“深i企”服務平臺里上線,全力幫助珠三角地區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復工,不僅保障了供港物資的運輸,更保證了深圳出口的穩定。
南方日報記者 張瑋
關鍵詞: 逆勢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