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劉灝 通訊員/陳彥慧 卜海燕)“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青花瓷之鄉”,這兩個“國字號”美譽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梅州市大埔縣。近年來,大埔不斷加大地理標志培育、保護力度,把地理標志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形成“培育一件地標,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發展格局。
“金葉子”托起大產業
“水是故鄉甜,茶是西巖香?!贝笃业拿璁敂滴鲙r烏龍茶,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大埔西巖山氣候溫和,常年云霧繚繞,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滋養出特色鮮明的烏龍茶:外形上條索肥壯緊結、飽滿光滑勻整,色澤烏褐油潤、葉底嫩綠;香氣上具有花蜜香味,香濃持久;湯色上橙黃明亮、略顯金黃;滋味上更是濃醇鮮爽、沁人心脾,是愛茶人士的優選。
西巖烏龍茶品質上佳,曾先后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名牌農產品”等榮譽。2013年6月,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大埔縣堅持以茶產業為經濟支柱,把生產茶葉與弘揚茶文化、發展茶旅游高度融合,建設西巖山休閑度假村、飛天馬茶文化主題公園等一批茶文化旅游特色產業園,創建大埔縣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西巖山脈打造了綿延“三鎮十村一場”的茶葉產業園核心區,大埔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帶動1.3萬多戶農民群眾致富奔康,935戶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每戶年均增收近萬元,將客家山色水光與地理標志結合創新打造鄉村經濟增長點,實現區域特色資源共享、產業共建、人民共富。
“素玉胚”描出錦繡鄉
“北有瓷都景德鎮,南有高陂白玉城。”大埔這一片土地,不僅沉淀出傳承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孕育出熠熠生輝的“瓷”文化。
大埔是我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其陶瓷生產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大埔青花瓷以天然的用料、精致的紋飾及巧妙的工藝著稱,通過選取產自保護區地域范圍內的高硅、低鐵、收縮小的優質高嶺土,在專用場地進行貯存風化180天以上,碾碎并按產品精確配方后加工練制成坯料,隨后一系列的彩繪裝飾、施釉、窯燒則更為考驗民間工藝人的耐心。因此,憑借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大埔青花瓷相繼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獲批實施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雙重地理標志保護身份,使大埔青花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質享譽中外。
大埔青花瓷。通訊員供圖
近年來,圍繞“大瓷都”的定位,大埔縣形成了以大埔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中心,帶動輻射高陂、光德、桃源、洲瑞四個鎮的陶瓷工業發展格局,大埔縣陶瓷產業基地被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成為梅州市第一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陶瓷產業提質升級為當地另一主導產業,2021年度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核準企業產值達6.8644億元,產品遠銷歐美、中東及東南亞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精煉胚料、成型煅燒,傳統繪彩,精湛的青花瓷制造技術,讓世代傳承的工藝成為大埔特色名片,也勾勒出大埔致富路上的錦繡山河。
大埔青花瓷。通訊員供圖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一貫重視發揮地理標志對定點幫扶任務區特色經濟的帶動作用,委托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面向粵北開展地理標志助農、惠農項目,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深入大埔縣研究特色知識產權資源發展新路徑,與大埔縣人民政府簽署《共建知識產權強縣合作框架協議》,強化地理標志挖潛及培育、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及平臺展示和推介優秀地標產品,不斷擦亮大埔地理標志金字招牌。
隨著西巖烏龍茶和大埔青花瓷產品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將繼續深化與大埔縣合作,共同提高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覆蓋面,推動大埔地理標志保護運用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