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大力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鋁、光伏、先進制造業、綠色能源、煙草、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旅康養、現代物流、出口導向型等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產業強省”建設,走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產業轉型發展之路。
“十年來,云南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萬億元、2萬億元新臺階,正在邁向3萬億元大關,在全國排位前進了6位,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全國前列,年均增速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發展方式從要素拉動向創新驅動、從總量擴大向量質齊升轉變。”在“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重點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場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建新說。
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省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煙草、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信創、石化等產業從無到有,移動終端、平板電腦、柔性顯示器、機器人等產品實現“云南造”。
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全省產業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十年來,全省節能降碳成效顯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下降,能耗強度累計下降37.6%,碳排放強度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云南以年均2.8%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8.5%的GDP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2021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39.68億元,增速22.8%。”王建新表示。
此外,云南加快推進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加強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滇中新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建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對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大承接產業轉移,深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產業開放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
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云南農業產業化市場主體成倍增長。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從26戶增加至58戶,省級龍頭企業從380戶增加至1021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從2012年的1150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3700億元,增加了2倍以上;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從14家增加到243家。
“全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創建了一批農業數字基地,賦能數字農業發展。”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譚鴻明介紹,我省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漾濞核桃、文山三七、華坪芒果、騰沖檳榔江水牛、賓川柑橘等11個產品產區先后列入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斗南花卉”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鮮切花風向標,近七成云菜產品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普洱茶品牌價值十年增長40億元,連續十年穩居全國前列。
新興產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我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3557.4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6555.8億元,全國排名從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占GDP比重提升到24.15%。”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楊曉明介紹。
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不到10%提高到15%,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石油化工產業取得突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大幅增長,新能源乘用車和新能源電池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產值預計在2024年將超過10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增長,疫苗批簽量達到全國的15%,位居全國第一,現代中藥及化學藥領域涌現出一批國內市場占有率前三位的產品。綠色鋁硅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原來“一煙二電三有色”的產業格局正被重塑優化。
省內企業智能融合發展步伐逐步加快,制造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40.8%,實現網絡化協同制造的企業比例達到7.7%,智能制造就緒率達到4.9%,73個項目取得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認定。全省參與“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的企業數量排名,從全國第31位躍至第16位,“兩化”融合深入推進。
十年來,我省累計培育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14家(其中國家級67家)、綠色工業園區11個(其中國家級8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15家(其中國家級6家),組織申報并被國家認定綠色設計產品81種,昆明經開區列入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安寧、東川、蘭坪、個舊列入國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現代物流業實現數字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交通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為暢通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奠定堅實基礎。鐵路“八出省”通道建成6條,高速公路“七出省”通道除滇藏通道外均已建成,連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國內主要經濟區域的復合通道實現貫通,廣覆蓋航空網加快構建,與南亞、東南亞通航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十年來,我省持續推進“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省內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拓展業務范圍等方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目前,全省已建冷庫6440余座,庫容約570余萬立方米,各類型冷鏈運輸車輛2000輛,冷鏈物流發展短板加快補齊;建成云南國際“現代物流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南省道路運輸信息平臺、云南省郵政業大數據中心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數字化轉型步入快車道;啟動實施云南建投物流國際智慧供應鏈示范中心項目,全國首個5G全場景智慧物流新裝備孵化基地投入運營。
中越、中老、中緬國際通道高速公路境內段全線貫通,中越國際鐵路聯運通道運行良好,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并與泰國米軌鐵路實現聯通,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通道實現集裝箱運輸零突破,中緬新通道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陸海國際物流大通道正在形成。
“我省持續支持企業‘走出去’到老撾、泰國、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物流公司。現有境外物流公司20家,建成海外倉8個,銜接內外的跨區域物流網基本建立,國際國內雙循環物流支撐體系正加快形成。” 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殷永林說。
(記者 李璐航 付欣鑫)
關鍵詞: 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設 云南特色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產業強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