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經濟日報刊文稱,在4月底以來的修復性行情中,新能源板塊表現格外搶眼,特別是子領域光伏的相關個股價格接連攀升,引來多家上市公司“趁熱打鐵”宣布擴充產能計劃,以期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本身就是光伏領域的企業,還有多家其他領域的上市公司也宣布“跨界”進軍光伏行業。這其中有真心實意想干出點成績的公司,但也需要警惕個別公司有蹭熱點拉動股價之嫌。 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頻蹭熱點的行為中,部分企業已涉嫌市場操縱等違規行為,監管部門有必要加強管理,否則不僅會對中小投資者的權益造成侵害,還會對整個市場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損害,從而影響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 監管部門應考慮進一步明確對上市公司“蹭熱點”的性質界定,完善信息披露規則,強化事后監管,特別是對頻繁“出爾反爾”、熱衷于“炒概念”的公司給予嚴查,如涉及虛假陳述犯罪,應給予應有的懲處。對于投資者而言,則要提高警惕、擦亮雙眼,越是在市場熱點期間的“跨界”行為越是要進行仔細的甄別,對上市公司的行為目的進行理性的判斷,萬不可以被一紙公告沖昏頭腦。(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