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小商鋪等老盲區尚存快遞外賣等電商新挑戰又來
限塑令十年陷尷尬立法升級能否解圍
建議提高“限塑令”的法律位階,出臺《塑料袋生產銷售使用管理條例》,明確政府、企業、個人的職責、義務和違反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還有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618”電商大促日?;鸨氖袌瞿芊裨俅嗡⑿落N售量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量快遞將再次引發新一輪包裝污染。
今年6月5日,是第47個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呼吁全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料污染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日,是我國“限塑令”頒布實施10周年的日子。應當看到,10年來,“限塑令”的實施效果不容否定,既減少了塑料袋的實際使用數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社會公眾對于限塑的行為遵循。
但與此同時,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電商、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包括塑料袋在內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外賣、網購、快遞行業開始被大量廣泛使用,讓本身尚存局限的“限塑令”面臨新的挑戰。
快遞行業塑料污染不容忽視
與以往相比,今年的“618”大促預熱期提早了不少,很多電商從5月底就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促銷活動。在電商各種促銷打折的刺激下,很多消費者買得不亦樂乎。北京的劉女士就是其中的“剁手族”一員,買書、買日用品、買小家電……大促的正日子還未到,她已經下了10多單。
“現在基本每天都有快遞上門,每天都要扔一堆快遞包裝。有時候看著也覺得蠻浪費的。”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買了一瓶化妝水,估計是怕運輸途中破損,商家除了在外面的紙箱子上纏了厚厚一層透明膠帶,還體貼地在箱子里放了塑料充氣的內部緩沖物,又用塑料膜把商品纏了好幾層。“一瓶100多塊錢的化妝水,扯下來的塑料膜就有好幾米。”
而劉女士的經歷并不鮮見,眼下,快遞業限塑已經刻不容緩。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313億件,平均每人20多件。一年需要120億個塑料袋、247億米封箱膠帶,其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還不包括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內部緩沖物等,而快遞業中快遞包裝實際回收率只有10%。
盡管一些電商物流企業“雙11”前推出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等,但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數量巨大的快遞包裝廢棄物絕大部分被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或焚燒,作為垃圾簡單處理掉,不僅耗費大量原材料,而且污染環境。
外賣行業成“限塑令”法外之地
除了快遞行業,還有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也游離在“限塑令”之外,那就是外賣行業。
近年來,我國外賣行業不斷成長,正逐漸成為主流餐飲消費習慣。有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外賣市場用戶規模達6億,在線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占比高達63.3%。而在2017年,我國在線訂餐市場進入穩定期,其中80%的活躍用戶在外賣平臺上的下單頻次達到每周一次及以上。
訂外賣,就不可避免要用到塑料袋,基本上每一份外賣最后都要使用塑料袋交到用戶手中。按照這個消費方式,每周最少有4億份外賣,至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4億份一次性餐具。以一份外賣一個塑料袋的保守估計,就意味著要配套使用4億個塑料袋。
“一個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時間25分鐘,而每個使用過后被廢棄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在自然情況下降解至少需要幾百年。”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團長曾靜萍一直關注外賣行業的污染問題。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她與其他6名代表一起提出了關于加快外賣垃圾治理的建議。在曾靜萍看來,由于外賣垃圾相對比較零散,特別是塑料制造成本非常低廉,而回收的經濟成本卻比較高,導致外賣垃圾基本無人回收,從而形成“白色垃圾”越堆越多的惡性循環,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農貿市場等仍是“限塑”盲區
2017年初,世界經濟論壇《新塑料經濟學》報告稱,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預計在未來20年將再增加一倍。根據聯合國駐華協調員羅世禮對外發布的數據,全球塑料垃圾高達49億噸,但其中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其余的都被填埋在地下或者沖刷到土地和海洋中。如果我們保持目前對塑料制品的消耗速度,那么到2050年,塑料垃圾將會上漲到120億噸。
而一份來自2015年的報告顯示,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進入海洋,以此估算,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量將比所有的魚還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魚類市場中,1/4魚類的小腸中,都發現了塑料粒子。對于這些被扔進自然界里的塑料來說,要完全降解至少要470年。
塑料帶來的污染觸目驚心,因此,早在十年前我國就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限塑令”,對“白色污染”宣戰。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時至今日,“限塑令”已經整整落地十年了。
據相關部門介紹,“限塑令”實施前7年,塑料袋的使用減少了2/3以上、累計少用達140萬噸。但與此同時,“限塑令”的實施一直存在一個盲區,那就是在大型商超內一般落實較好,但在農貿市場或小型商鋪則不理想。2016年及2017年,全國20多家環保組織和公眾對22個城市的208家集貿市場展開了323次調查,僅有26家集貿市場基本使用達標塑料袋,其余為部分使用和全部未使用達標塑料袋。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指出,禁而不止的大量不達標塑料袋仍在集貿市場被廣泛使用,這類塑料無法回收,填埋要經過上百年的時間才能被降解,環境危害大。同時,集貿市場攤位使用的沒有生產廠家、材質與成分、安全說明等信息的不達標塑料袋,無法追溯生產源頭,用于盛裝食物將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
阻斷塑料污染“限塑令”亟待升級
如今,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一些大型商超內,不合格塑料袋等制品早已難見蹤影,一些消費者也會購買可多次使用的布袋或其他材質環保袋。但眼下,不合格的塑料袋包裝開始轉戰快遞、外賣等領域,并大行其道。有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使用塑料袋約68億個。一些快遞盡管外殼為紙箱,但紙箱中仍大量使用塑料袋、膠帶等,包裝也多為一次性包裝,很難進行有效回收利用。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針對快遞業綠色包裝及垃圾回收,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文件,如近期出臺的《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但在具體操作層面,很多環節仍然存在空白,同時,很多條例和規章急需更新。以快遞廢棄物回收為例,除對快遞運單的保管、存放與回收(銷毀)有明確規定外,針對快遞包裝的其他部分只能參照2008年頒布的《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標準,由企業自行處理。10年前的規章已經滯后,需要有針對性地重新制定。
對此,環保公益律師、義派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恩澤呼吁,應當盡快完善包括快遞業以及外賣在內的新業態綠色包裝的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國家郵政局等單位應該制定強制標準和法律法規,從源頭、過程和結果予以規范,提高實用性和操作性。
同時,他還建議提高“限塑令”的法律位階,出臺《塑料袋生產銷售使用管理條例》,明確政府、企業、個人的職責、義務和違反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通過建立有效的長效協調機制,協調統一各個部門的職責,形成合力,加大對非法生產、銷售、使用不達標塑料袋的懲罰力度,提高塑料袋生產、銷售和使用成本。此外,還應當保證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加強教育。□ 記者 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