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電影,一個在舞臺,一個在大銀幕,表面上二者似乎并無直接關聯,但無論是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在剛剛結束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獲得最佳戲曲片獎,還是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為京劇片段記錄,均證明著這兩種表演形式早已有了較深的淵源。且近段時間,北京、廣州等地還接連舉辦多場與戲曲電影相關的論壇活動,讓戲曲與電影的聯結逐漸加深。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戲曲電影相繼出現,如何讓戲曲更好地牽手電影,并展現出更高的市場價值,正吸引著從業者在當下持續探索。
漸成市場焦點
正當不少人的目光聚焦在電影《奪冠》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演員黃曉明和周冬雨分別獲得最佳男、女主角獎之時,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拿下本屆最佳戲曲片獎的消息,也正逐漸滲透至更多人的身邊。
公開資料顯示,京劇《貞觀盛事》于1999年開始創排,登上舞臺首演后,屢屢在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節、文華獎、中國戲劇節、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劇目”等活動中獲得大獎。而在該劇目誕生后的第20年,即2018年,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正式開機拍攝,用鏡頭語言重新演繹這部經典作品,并隨后于2019年通過大銀幕與觀眾見面。
《貞觀盛世》只是傳統戲曲化身為戲曲電影的縮影之一。作為將兩種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特殊電影類型,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戲曲電影相繼出現,且不只是京劇走上大銀幕,昆曲、評劇等傳統戲曲的經典作品也被拍攝為電影,而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越劇電影《西廂記》、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等還曾分別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日本東京、意大利威尼斯等國際A類電影節上亮相。
與此同時,戲曲電影也成為兩個行業從業者的探討領域。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包括“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第二屆新時代戲曲電影發展論壇”在內的多項活動便相繼舉辦,吸引從業者共同探討戲曲電影的發展。
在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看來,目前不少人將戲曲電影直接看作是某一場演出的現場紀錄片,但實際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戲曲電影也需要事先規劃并設計好每一個拍攝鏡頭,燈光的使用,何時需要遠景,何時需要近景拍攝,以便于用鏡頭語言拍攝出經典戲曲的亮點、細節,這也意味著制作團隊需要既熟悉演出作品同時也了解電影,具備一定專業性”。
空間受限是挑戰
盡管戲曲電影正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若要通過電影院等面向普通大眾的渠道進行售票放映,與其他作品進行對比,戲曲電影的觀眾有限仍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近年來包括《白毛女》《袁崇煥》《五女拜壽》《西廂記》《霸王別姬》等京劇電影紛紛上映,但累計票房能實現在百萬元規模的都是少數,這與其他電影票房動輒千萬元或是破億元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
“戲曲電影本身便是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且更注重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無法與商業片進行對比。但如何借助戲曲電影讓相關的戲曲演出拓展出受眾群,確實應該受到重視,并對此進行探索。”黎新宇如是說。
影評人劉賀表示,戲曲電影直接大范圍推向大眾市場并不現實,畢竟發行、宣傳、營銷等方面均需要成本,而在受眾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較高的成本只會增加制作方的壓力,因此,這便考驗著如何找到平衡點,保證一定的曝光,同時也控制好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現階段電影市場也在通過惠民展映等方式嘗試拉近戲曲電影與大眾的距離。以11月初開啟的“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為例,首藝聯旗下10家影院便展映《定軍山》《野豬林》《智取威虎山》《風雨同仁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花木蘭》等10部經典戲曲電影,涵蓋京、評、豫、越、黃梅五大劇種,且此次展映均為惠民價格,普及展覽則免費向市民開放。除此以外,今年3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則特別設立了“戲劇電影院線”,為近年陸續籌拍的戲曲電影開辟出放映的空間。
在劉賀看來,相較于線下渠道,戲曲電影反而可以在線上渠道嘗試增加布局,畢竟線上能夠快速傳遞信息,并覆蓋較大的領域,人們獲取信息也較為方便,因此擴大線上或許能夠帶來一定影響力,甚至反哺于線下。
融合雙方優勢謀破局
實際上,戲曲與電影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公開資料顯示,1905年,我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便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的記錄。隨后在1948年,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亮相,而這也是京劇舞臺電影。此外到了1954年,新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依舊是戲曲電影。
在業內人士看來,戲曲電影的出現除了展現經典作品外,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因此需要讓戲曲更好地牽手電影,并拓展出更高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一級巡視員崔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現在中國每年生產戲曲電影將近200部,但有多少影片觀眾可以看到?戲曲電影現在不算是非常大眾的藝術,觀眾還非常有限,但戲曲電影拍攝的意義無疑非常巨大”。
據公開數據顯示,此前我國單年演出票房已經邁入200億元大關,電影市場則已奔向超600億元票房,且兩個市場均保持著增長的發展態勢。對此,黎新宇認為,戲曲電影由兩種表演形態結合,更應融合雙方的優勢實現“1+1>2”的效果,“相較于演出,電影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較小,同時能夠相對便捷地在線上線下同步傳播,內容展現方式也更容易獲得普通大眾的接受,而演出則在幾個小時的表演過程中對表演者、舞臺等有較高的要求,以實現更好的感染力,因此二者要互相借鑒,彌補自身的不足”。
此外,數字文創產業智庫研究員李杰認為,對于傳統戲曲而言,將經典戲曲作品拍攝制作為電影拓寬了形式與渠道,同時也可借助電影的發行放映模式鋪開至更多觀眾眼前,但由于戲曲電影的內容仍為經典作品的表演,因此主要受眾仍為傳統戲曲的忠實觀眾。若能與符合普通觀眾對電影內容的需求進行結合,或許能夠讓更多觀眾發現戲曲電影的亮點與特色。
關鍵詞: 戲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