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注】這個職業我國缺口30萬人,關系到你的生命!
手術麻醉、無痛分娩、術后鎮痛、疼痛干預、無痛胃腸鏡……隨著外科手術的細分和介入治療的發展,麻醉科成為多個??婆R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甚至是醫療中樞。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麻醉醫生并不被重視,甚至常被稱為“麻醉師”,都不在醫生序列,堪稱“存在感最低”的醫生群體。
“我們麻醉科的醫生護士都比其他科的白”
早上7時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們紛紛走向手術間,開始術前準備工作。
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林財珠拿出一張1米多長、密密麻麻寫滿字的表格說:“這是醫院今天30間手術室幾百臺手術的清單,從早上七點半第一臺手術開始,一直到晚上9點鐘左右才能全部做完。中間可能還有急診轉來的危重病人,實際手術量還不止這些。”
“不要緊張,睡一會兒哈。”被推進手術室確認過身份后,患者小王只記得腦后傳來醫生的溫柔叮囑。
兩小時后,他在麻醉蘇醒室醒來。家人十分激動,對手術主刀醫生連連道謝。然而像很多人一樣,他們不知道的是,從手術開始一直到他蘇醒,還有兩位麻醉醫生全程守護著他的生命體征。
隨著醫學的發展,除了常見的臨床麻醉、疼痛治療、重癥醫學外,無痛分娩、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無痛介入(包括檢查和治療)等手術,對麻醉醫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麻醉醫生要參與各個外科科室的手術,同時還要負責很多手術室外的麻醉業務。麻醉醫生的日常工作具有‘單兵作戰、全程作戰、連續作戰’等特點,‘全員過勞’是這一群體的常態。”北京世紀壇醫院黨委書記李天佐說。
在福建龍巖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曾暉剛下了急診夜班,一大早在手術間外曬太陽透氣:“昨天一個白班加上急診夜班,我已經連續24小時沒有見到陽光了。”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住院總醫師張陽說,麻醉科是一個麻醉醫生守著一個手術室,手術一臺接一臺做。“長年不見光,我們麻醉科的醫生護士都比其他科的白。”他自嘲地笑著說。
福州市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李立芊曾經歷了一場10多個小時的大搶救:“患者因為大出血,生命垂危。我和另一名麻醉醫生馬上精確計算給藥,并一直盯著儀器上的各項數值,全程監護,防止出現臟器衰竭。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搶救,患者終于轉危為安。”
40.4%的麻醉醫生每周工作時間長達50至60小時,還有19.4%的麻醉醫生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
一項針對京津冀地區麻醉醫生的調查顯示,由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且收入與當地平均水平相當甚至更低,這一群體的工作滿意度低于世界和我國醫務工作者水平,職業耗竭發生率高。
風險高、收入低,我國麻醉醫生缺口30萬人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救命。在一臺手術中,至關重要的、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麻醉醫生。“麻醉是‘一人一方’,患者的年齡、身體素質、耐受性都要考慮進去,麻醉劑量要精確到毫克,甚至微克,麻醉劑量少了,起不到麻醉效果,過量則會危及患者生命。”李立芊說。
然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麻醉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并未得到合理體現。
解放軍301醫院麻醉科主任米衛東認為,醫療服務價格不高,體現在麻醉醫生身上尤為明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馮藝介紹,手術中麻醉(全麻)6小時以內的人工操作費用是140元。而一臺手術需要兩位麻醉醫生、一位護士配合管理。無論是中小手術,還是耗時更長、麻醉醫生投入精力更大的危重手術,人工操作費用都是140元,相關收費標準十幾年沒有調整。
我國每萬人口只有0.5個麻醉醫生,我國麻醉醫生缺口在30萬人左右。
調查數據顯示,
麻醉醫生隊伍不僅總量缺口大,特殊科室、基層及偏遠地區、護士護工等“結構性、區域性緊缺”也較為突出。
“兒科醫生缺,麻醉醫生缺,兒科麻醉醫生更是缺上加缺,我們就是‘洼地中的洼地’。”安徽省兒童醫院麻醉科主任汪幸說,兒科麻醉比成人難度更高、風險更大,醫生的培養周期更長、壓力更大。“我的很多學生都改行或跳槽了,多數年輕醫生不愿意從事兒科麻醉。”
職業尊重缺乏,職業倦怠易發
曾暉認為,對于患者來說,直觀感受是術前麻醉醫生找他談話評估身體狀況,手術當天“打一針就睡過去,醒了以后就出來”。正是因為這種工作特點,麻醉醫師普遍感覺缺乏職業尊重和認同。
“很多患者都不認為我們是醫生,直接叫麻醉師。”一名三甲醫院的麻醉醫生說,這個稱呼刺痛了很多同行的心。記者走訪時留意到,與一些外科科室辦公室掛滿錦旗相比,麻醉科辦公室往往是“空空如也”。
而醫療行業內和醫院內部重視程度也不夠。米衛東說,有的醫院麻醉科被列為“醫療技術輔助科室”,麻醉醫師被認為是醫療技術人員,并沒有被醫院視為真正的醫生。讓不少麻醉醫師感到尷尬的是,申請科研項目時甚至沒有麻醉相關的代碼,只能參照其他科室代碼去申報,能夠申請到的項目相對較少。
收入來源單一與工作壓力大并存極易造成職業倦怠。麻醉醫生工作環境單一,長時間待在手術室里,既沒有門診收入,也沒法完成一臺手術就去休息,經常一整天都在負責連臺手術。多名醫院負責人表示,“常年繃緊了弦”的工作狀態,導致不少醫學畢業生不愿從事麻醉行業,腫瘤科、外科等科室招人時往往“高學歷人才擠破頭”,而麻醉科招人時門可羅雀。
調整學科定位,壯大人才隊伍
針對麻醉醫生隊伍存在數量缺口大、工作超負荷等共性難題,受訪專家建議,調整麻醉學科定位,將其視作重要的醫學安全和樞紐學科,同時,適當提高麻醉醫生整體待遇,對麻醉護士、兒科麻醉等重點緊缺領域,有針對性加強培養力度,推動麻醉醫療人才隊伍良性發展。
張陽認為,麻醉學科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平臺學科之一,在麻醉學科的支持保障下,很多過去做不了的手術得以開展,需要麻醉介入的科室不斷擴展。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黃宇光表示,麻醉科作為醫療“航母”的平臺和甲板,對各手術科室的安全高效有著重要保障作用。在臨床上,應將麻醉科由“輔助科室”轉變為“臨床科室”,提高社會認知度,推動麻醉科能夠和其他外科、內科臨床科室“同工同酬”。
米衛東建議,提高公眾對麻醉學科的認知度,讓更多人認識到“讓病人安全”是麻醉的價值所在,而不僅是簡單的“讓病人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