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輸血”實體經濟的步伐正在加快。
記者日前從多家信托公司了解到,監管對部分信托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相關機構在符合資管新規和實施細則的條件下,可適當加快部分通道業務的項目投放。
對于此次窗口指導,信托業內人士的理解是,相對于此前較為嚴格的去杠桿、去通道,監管的態度有所改變。新的指導思路是,未來不會強行去杠桿,不再強調壓縮信托業資管規模;但通道業務的加快投放,仍必須在符合資管新規和實施細則的前提下執行。
2018年以來,在多項監管措施的作用下,信托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出現回落。根據信托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受托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其中事務管理類信托規模為15.14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減少5044億元,扭轉了自2014年以來占比不斷上升的情況。
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周萍分析認為,這是監管部門加大信托通道業務亂象整治、督促信托業回歸本源的結果。周萍預計,今年二季度信托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速仍將延續下降態勢。
面對新的監管指導意見,多位信托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監管表示信托可以適當加快項目投放,但這并不意味著監管思路轉向。“金融業去通道、去杠桿的總體思路不會改變,當前加快投放的項目應該有助于實體經濟發展。”某北方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另一家行業排名靠前的大型信托公司人士則透露,此前監管進行窗口指導時,雖沒有明確具體細節問題,但仍強調業務合規性和必須符合資管新規要求。“這意味著監管重塑行業發展方向的目標不會輕易變化,不應過度解讀通道業務的松動。”該人士預計,下半年信托公司在相關項目投放方面肯定會有所增加,速度也可能會加快,行業資管規模下行趨勢或有所變化,但信托公司不會因此實施“大放水”。
“畢竟信托公司在投放項目時,還有風控層面的考量。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加上通道業務費率較低,對于提升信托公司業績意義不大,因此部分風險較大的通道業務估計仍沒有信托公司愿意開展,接下來加快推進的項目估計是符合監管支持投放方向的項目。”前述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以來,整個信托行業面臨的一大突出問題是資金緊缺。用益信托在線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7月集合信托市場共成立1021個集合信托計劃,成立規模為991.28億元;今年6月成立965個集合信托計劃,成立規模1679.78億元。兩相比較,雖然成立數量有所上升,但成立規模仍下降了40.99%。
用益信托研究員分析稱,7月集合信托計劃成立規模較6月呈現明顯下滑,表明集合資金信托項目募集困境猶存。當前信托項目的資金來源中,機構資金仍為主要來源,雖然各家信托公司都在加大資金端的建設力度,但顯效仍需時日。
無獨有偶,銀保監會8月11日發文稱,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資金投放力度,保障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系,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有信托業內人士分析,信托項目資金來源的大頭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目前資管新規中涉及銀行理財的細則已經發布,預計未來來自銀行端的資金或有所增加。
用益信托最新的統計也顯示,8月6日至8月12日這一周,集合信托的成立規模繼續保持上漲態勢,成立數量較前一周增加了6款,共計97款,成立規模環比上漲47.8%,總量達145.14億元,直逼150億元大關。低迷許久的集合信托市場,終于在8月份迎來回暖時刻。
用益信托研究員分析稱,集合信托的成立市場漸趨向好,或表明近期信托募集資金難的局面有所緩解。(記者 金蘋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