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當前多方關注的重要議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資金缺口超7000億美元。在金融監管部門支持下,金融機構正通過產品創新在相關領域服務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帶來金融風險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人類活動正在破壞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金融系統穩定性造成諸多不可逆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綠金網絡與INSPIRE聯合課題組發布的《生物多樣性與金融穩定》中期報告說,金融行業不但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所帶來的“物理風險”,同時也面臨保護生物多樣性政策出臺所導致的“轉型風險”。具體來說,未來許多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經濟活動將被迫停止,可能導致投資于這些領域的部分金融資產成為壞賬或估值下降。
面對這一挑戰,中國已在積極采取行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推動金融系統加大支持生物棲息地環境優化,推動高原湖泊生態修復,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義務。
“中國發展綠色金融初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并為污染防治、節能改造等項目籌措資金。隨著環境問題逐步得到緩解,氣候變化成為下一段時期需要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貫徹好新發展理念,為筑牢生態屏障、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金融力量。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表示,金融機構作為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角色獨特,既可以通過投資風險管理避免潛在的生物多樣性損害,也能發揮創新投融資模式上的優勢填補融資缺口。
資金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加大
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已經開始正式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披露,如發布《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其中含有綠色相關和影響相關的要求。金融機構也正通過產品創新在相關領域服務生物多樣性保護。
今年9月底,中國銀行成功發行等值18億元人民幣的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近期,中國工商銀行在中國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100億元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券。
興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家進表示,銀行業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應聚焦三個方面,一是以金融活水涵養生態之水,二是以金融力量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三是以金融創新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據了解,近年來興業銀行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將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等細分行業作為重點支持領域。截至9月末,興業銀行相關領域融資余額已達2198億元。
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郭三野指出,實踐表明,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大有可為。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很大,銀行業如何最大限度籌集資金支持生態修復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議題和銀行業積極努力的方向。
引導更多資金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
雖然不少金融機構已經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但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金融機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仍存在意識不到位、相關產品準備不足、風險評估不到位等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生物多樣性風險大體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可借鑒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的分析框架,在金融機構微觀層面和經濟金融體系宏觀層面對風險進行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可先從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最大的行業或地區著手,分析相關行業、企業受生物多樣性損害影響的程度以及金融機構的風險。
談到如何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于生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綠色金融可以從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披露金融機構環境信息等方面入手,加快形成有利于碳減排的體制機制,支持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清潔交通等領域創新發展。同時,可以在綠色金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劃中設置一定的激勵性指標。
馬駿建議,金融機構不僅要關注投資項目的財務回報,在評估財務風險時還要關注對生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關注生物多樣性損失可能對投資本身的影響以及違規建設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并引導更多資金投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中。
(記者 向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