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盤表現回暖,早盤在芯片、物流、消費、以及電力板塊發力下快速拉升。
步入二季度,夏季用電需求顯著上升給區域電力供應帶來挑戰,股市表現符合“夏電冬煤”的規律,電力板塊連續三周累積上漲了10%。
今天多股沖擊漲停,其中杭州熱電走出七天六板。閩東電力、京能電力、龍源電力、桂東電力相繼封板。
(相關資料圖)
(同花順)
近期電力行業政策頻出,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推動各省實現工商業同價,即不再區分大工業用電和一般工商業用電。此前包含在輸配電價中的費用,如線損、抽水蓄能容量電費、輔助服務的費用進行單獨列算,使得輸配電價結構更加合理清晰。
上周,國家發改委對《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建立和完善需求側資源與電力運行調節的銜接機制,逐步將需求側資源以虛擬電廠等方式納入電力平衡,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保供電力,促進需求側消化
長期來看,由于新能源裝機、發電量占比提升給電網帶來的不穩定,電力趨緊將會是常態。政策的目的,就是通過調配需求側資源來保持電力供需平衡,提高電網靈活性。
據中電聯分析預測報告,2023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合計達到14.8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28億千瓦的比重上升至52.5%左右。
當前清潔能源轉型加速,輸配端消化新能源發電的壓力增加,或者因為氣候特殊原因,發電能力受到限制,但用電需求卻同比大幅增加,這是當前新能源轉型的核心矛盾,電力保供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
中電聯發布《2023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氣象部門預計今夏西南地區東部及華中中部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四川、重慶等地降水同比減少2~5成。對于中部地區,夏季氣溫偏高疊加降水量下降導致的水庫來水偏少,將加大最高用電負荷,進一步突出電力供需矛盾。
2022年,四川省受歷史同期最高溫度、最少降水量影響,用電需求最高負荷已達6500萬千瓦,同比增長25%,水電來水同比減少五成以上,水電日發電量大幅下降增大電力需求缺口。中電聯預計,如出現極端氣候,2023年最高用電負荷達近14億千瓦,華東、華中、南方區域迎峰度夏電力供需形勢偏緊。
電力供給側,火電靈活性改造+儲能是補足短板的解決方法。隨著電力現貨交易、輔助服務定價和容量電價等制度將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手段有望調動火電靈活性改造和儲能項目的投資意愿。
此外,伴隨新能源大基地風光項目陸續并網,電網負荷平衡與遠距離輸送問題加劇,建設特高壓輸電走廊實現電力平衡,提升高負荷區域電網支撐強度是必然趨勢。
1-4月全社會用電量281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其中4月全社會用電量69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3%。在這樣一種趨緊的電力供需格局下,市場從發電量增長趨勢推演企業二季度超預期的可能性,例如龍源電力、大唐發電、華能國際、粵電力A、皖能電力等標的。
本次政策則從供給的另一側—需求入手,在意見稿中,明確需求側的響應主題,通過虛擬電廠等形式整合用戶側資源參與需求側響應,推動配電網增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級,電力信息聚合和數字化發展。
具體來看,政策從管理對象、管理部門、響應能力等維度均提出具體要求,促進辦法快速落地。
(1)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電力運行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
(2)管理對象包括電網端、電力用戶端、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等,明確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包括負荷聚合商、售電公司、虛擬電廠運營商、綜合能源服務商等。
(3)需求側響應能力要求更加具化。到2025年,各省需求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電負荷峰谷差率超過40%的省份達到5%或以上。到2030 年,形成規模化的實時需求響應能力。
(4)電網企業依托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開展負荷精準調控。各地負荷監測能力應逐步達到本地區最大用電負荷的70%以上,負荷控制能力應逐步達到本地區最大用電負荷的20%以上。
虛擬電廠,AI+電力
政策中還重點提到了虛擬電廠作為需求側管理資源發揮的作用。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簡稱VPP)是指通過將分散的、多樣化的能源資源整合和協調管理,以實現集中化運營和優化能源系統的一種智能電力系統。
把多個分布式能源和存儲設施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能源網絡進行集中監控、協調控制和靈活調度從而實現能源系統的優化運營,給網絡中的負荷裝置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
《辦法》里指出,要逐步將需求側資源以虛擬電廠等方式納入電力平衡,發揮需求側的資源整合能力,支持地方電網、增量配電網、微電網開展需求響應。
虛擬電網并非剛火的新概念,前面提到,夏季用電需求激增,許多地區都存在電力供應緊張的現狀。而虛擬電廠的作用,簡單來講,就是把源網荷儲多類型分布式資源有效整合,運用市場手段優化策略,提供可供調節的靈活電源,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
據東吳證券,虛擬電廠是解決電網負荷的最具經濟性選項之一。根據國家電網的測算,通過火電廠實現電力系統削峰填谷,滿足5%的峰值負荷需要投資4000億,而通過虛擬電廠僅需投資500-600億元,虛擬電廠的成本僅為火電廠的1/8-1/7。
除了電力調配,促進消納也是當前能源轉型的重點。
4月29日-5月3日,山東電力現貨實時交易累計出現46次“負電價”。其中,5月1日-2日,山東電力市場現貨交易中心實時“負電價”時段長達22小時,創下國內歷史紀錄。
虛擬電網對促進市場化配置有著積極作用,賦予更靈活的供需關系,居中平衡好各方的權益。
根據南方電網的研究員表示,《‘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提出的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5%,據估算,若按虛擬電廠建設,所需投資在600億元左右,主要與電力系統數字化投入相關。
另外,由于虛擬電廠是依托于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智能管理系統,協調、控制、管理等是核心技術,虛擬電廠中的電力交易也是AI在電力領域的最佳落地場景。
在風口上,一些電力算法系統企業、節能解決方案企業、電力運維企業等,自然會受到資本的青睞,比如國網信通、遠光軟件、朗新科技、恒實科技、國能日新這些標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