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志愿服務小站場景。 四川體育職業學院供圖
(相關資料圖)
成都大運會舉辦期間,成都街頭分布著1000多個城市志愿服務小站,志愿者們為市民、觀眾和游客提供與大運會相關的志愿服務,彰顯城市溫度。坐落在武侯區四川省體育館東門的小站,是較為特別的一個——這里的志愿者來自四川體育職業學院。這所被稱為“冠軍搖籃”的學校,走出了張山、陳靜、鄒凱、馮喆、任茜、邱波、楊健、賈童等奧運冠軍,志愿者們是他們的校友。
傳承“冠軍搖籃”精神風貌
8月2日,來自四川體育職業學院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的李朋姍,熱情地給觀眾、游客講解學校的變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見證我們學院發展變遷的一組膠片。學院最早可追溯到成立于1951年的西南區體育會籃排球隊,1981年組建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2018年轉制更名為現在的四川體育職業學院。這里是四川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培養和輸送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主陣地,也是全省各類體育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作為00后,李朋姍走上體育之路,與冠軍校友的激勵、影響分不開。“我從小練體育,但中途受傷了。治療康復的那段過程,對我來說,是非常受煎熬的。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我慢慢地走了出來。我發現,自己不一定非要走運動員這條路,也可以從事與體育有關的工作。所以,我選擇了就讀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很開心做出這個選擇,我會繼續在體育這條路上走下去。”
被選為城市志愿者后,李朋姍接受了一系列的培訓,如大運會的基礎知識、志愿者的基本常識、基本禮儀,提升溝通能力。李朋姍每天最開心的服務內容是向市民、觀眾介紹學校的歷史。這里走出了鄒凱、馮喆、鄒敬園、高敏、任茜等奧運冠軍。中間擺放的是奧運獎牌和大運會的火炬,它們都能彰顯學院的歷史與榮譽。旁邊的VR設備,能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競技體育帶來的魅力。
這些00后志愿者和大學生,將中國大學生的青春面貌呈現出來,將“冠軍搖籃”的精神風貌弘揚下去。
見證四川體育的升級蛻變
四川體育職業學院2021級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孫家豪,是一名退役運動員。練柔道退役后,他重新走進大學校園,“雖然不能以運動員的身份參與大運會,但我能以新的身份參與城市服務,感到十分榮幸。”
在進入小站服務前,孫家豪還給校友、奧運冠軍陳靜當了護跑手。“7月20日那天,為大運會火炬傳遞護跑的場景,依然讓我記憶猶新。”作為曾經的運動員,孫家豪很熟悉四川體育的歷史和發展,對四川體育職業學院華西壩校區也很熟悉。“我們小站有6幅老圖片,記錄的是昔日學院的華西壩校區。另外6幅圖片,展現的是正在忙碌建設的國際體育公園城。這個項目建成后,將打造開放的國際體育公園城,豐富中心城區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健身需求,讓老百姓共享體育發展的成果。”
作為體育人,孫家豪初心不變:“退役后,我積極投身與柔道相關的工作,多次擔任國家級、省級比賽的裁判。比如這次大運會柔道項目的綜合演練,我也去當了裁判。”
關于這次大運會城市志愿者的身份,孫家豪說:“就想為大家服好務,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四川競技體育的歷史和發展。成都成就夢想,每個人的夢想都不一樣,很高興看到中國隊的運動員,特別是我們的校友,在本屆大運會上出色發揮,充分展現出中國大學生運動員的青春風采。”
人物名片
成都大運會四川省體育館東門城市志愿服務小站的志愿者,來自四川體育職業學院。這所學校走出了張山、陳靜、鄒凱、馮喆等奧運冠軍,志愿者們都是他們的校友。這些志愿者將中國大學生的青春面貌呈現出來,將“冠軍搖籃”的精神風貌弘揚下去。(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