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嚴格限制美國在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對華投資。繼禁運禁售之后,美國的對華科技封鎖又蔓延到了金融層面。但是,客觀事實和經濟規律,豈是白宮一紙行政令就能改變?
(相關資料圖)
為打壓中國,經濟都不要了?
圍繞這項行政令,拜登政府內部爭論了近兩年,結果是白宮國安會和國防部壓倒了財政部和商務部。白宮明確,這不是經濟行為,而是國家安全行動。
限制令發出后,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立即發聲,稱美國芯片公司“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美國國家風投協會也要求白宮保證,行政令“不會對美國公司的投資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頂著本國經濟部門和企業的齊聲反對,美國政府還是堅持對華“脫鉤斷鏈”,做了全球化的背叛者。
各國錢怎么花,美國管得了嗎?
美媒認為,這項行政令是美國對華新一輪金融戰的開始。美國還宣稱,已提前和G7、歐盟等進行密切磋商,希望他們也推出類似措施。
但如此違背經濟規律的做法,其他國家怎么肯為美國火中取栗呢?
5月拜登去日本廣島參加G7峰會時,就想拉著其他國家一起對華禁投,結果無人響應。又拖了3個月,美國只好搶先“做出表率”,再次呼吁盟友跟進。
沙特和阿聯酋等國近期都表示,除了擴大貿易,還要重點加強對華投資。美國不投資中國,有的是國家愿意投。
經濟發展大勢,美國能改變嗎?
美國科技公司不斷游說華盛頓放松制裁,并接連前往中國“打卡”,原因在于中國半導體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能力和發展潛力,美國的半導體實力卻在下滑。
客觀事實和經濟規律不是白宮一紙行政令就能改變的,美國在這方面教訓不少,卻還是不長記性。
臺積電迫于政治壓力在美設廠,錢投了,卻遲遲無法開工;
美企英特爾的CEO近日甚至向布林肯攤牌:“如果沒了中國的訂單,那就沒多大必要在美國新開工廠了。”
即使遭到美國百般打壓,中國高科技領域這幾年的飛速發展仍然有目共睹。各國企業投資中國,是為了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是全球經濟合作共贏的體現。
美國政府給不了他們發展和盈利的機會,卻一意孤行阻撓全世界賺錢。妄圖封殺中國,但主動放棄增長點,“掉隊”的只能是美國自己。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