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為進一步提升河南城建學院二級學院“院辦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3月23日—24日,河南城建學院在壩道工程醫院(平輿)組織開展“產教融合 專創融合”專題培訓班。河南城建學院教務處處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何宗耀教授帶隊,全校各教學單位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學生創新創業工作負責人、教務處(教師發展中心)、人事處、合作與發展規劃處、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團委等相關部門50余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3月23日,開班儀式在壩道工程醫院(平輿)多功能會議室舉行。開班儀式上,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壩道工程醫院副院長、河南城建學院原校長王召東致歡迎辭。他指出,壩道工程醫院是“產科教融合”的創新平臺,匯聚了一流專家、特色技術和信息資源,創建了“體檢-診斷-修復-搶險”綜合服務體系,構建了跨地區、跨行業、網絡化的開放共享綜合服務平臺,旨在聚焦基礎設施“疑難急險”病害診斷與修復治理。已在全國陸續成立“工程醫院”總院、總部、分院60余家,參與單位包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壩工程學會、中國交通集團、中國電建集團、三峽集團、河南城建學院等200多家單位,逐步形成跨地區、跨行業、網絡化“工程醫院體系”。
開班儀式上,何宗耀指出,河南城建學院是全國高校系統首家成立壩道工程醫院分院的院校,依托這一平臺,學校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產教融合、專創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學校緊密對接行業企業需求,深化教育教學供給側改革,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的新思路、新模式,不斷提升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河實驗室主任、壩道工程醫院院長王復明線上作題為《地下工程水災害防治技術的發展與“工程醫院”共享平臺建設進展》的報告,分享了滲漏涌水快速治理復合注漿技術,地下管道滲漏、脫空、沉降非開挖修復技術,裝配式防水可回收韌性支護成套技術等地下工程水災害防治技術發展現狀。他介紹到,壩道工程醫院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場網共享”大土木實踐育人平臺,滿足高校師生到試驗場開展試驗、實習、實訓及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在助力人才培養、支撐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月24日,參訓教師到河南藍翎環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參觀考察,并聽取相關人員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工作情況專題報告。其中,河南藍翎環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陶風平介紹到,藍翎環科采用產教聯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相應的職業能力為內核,通過崗位工作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將專業技能訓練與職業技能培養有機地融合到教學實踐中,旨在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緩和社會就業問題。
報告會上,壩道工程醫院副總工程師潘艷輝作題為《裝配式可回收支護技術及其應用》的報告。他介紹了裝配式可回收支護技術研究背景、結構功能、特色優勢、發展目標及其在地下生態儲糧新型倉試驗、南充貓兒山垃圾填埋場滲漏壩基開挖支護等工程項目中的應用。他表示,裝配式可回收支護技術是基于工程需求的產科教融合創新實踐結晶。未來,壩道工程醫院將在推進裝配式支護結構理論、裝備及成套技術的升級和成熟,探索支護結構與地下空間開發一體化研究與應用,加速技術在水利、市政、建筑等行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發力。
此外,參訓老師還聽取了中建地下空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胡懷仁作題為《城市大直徑豎井掘進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報告。他指出,豎井傳統工藝存在降水、支護施工成本高,土石方開挖效率低,人員、機械井下作業安全風險高等問題,難以滿足城市施工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建地下空間有限公司針對城市狹小場地,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SECM豎井掘進裝備成套技術,在機械掘進原理、可控沉井技術等多方面取得了全新突破,并分享了該技術在地下生態油庫、昆山森林公園地下筒倉車庫等工程項目中的應用。
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在專業技術人員帶領下走進地下倉儲、建筑地基基礎、路基與道面、地下管網等足尺試驗場,深度了解壩道工程醫院綜合試驗基地的建設情況及對大土木類專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本次專題培訓形式多樣,包括實地參觀、專題報告、現場教學、實景教學等。培訓重點突出,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參訓教師帶來了一場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有力度的學習體驗。參訓教師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培訓,進一步加深了對“產教融合 專創融合”的理解,為貫徹落實“產科教融合”開闊了視野,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教融合 專創融合”的新思路,轉化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新方法、新舉措。(文、圖:教師發展中心 編輯:陳怡璇 李軍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