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科技牌” 打造“示范核”
全力推進“菊園新區院地合作科創街區”建設
(資料圖)
文 |菊園新區黨工委書記、
管委會主任 陳懿
嘉定是上海科技城,是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菊園新區是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核心功能區,是嘉定新城的科創高地。2022年,“菊園新區院地合作科創街區”被確定為“科創中國”上海行動先行先試區。
近期,通過調研走訪轄區科研院所、科技產業園區和科技企業,深入交流和思考菊園科技創新生態的優勢是什么?短板在哪里?讓我對深化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核心功能區建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密度、高顯示度的菊園院地合作“示范核”,推動“科技菊園”高質量發展“過去有什么、現在缺什么、將來要什么”逐漸清晰起來。
聚力發展“高含金量”的科研總部經濟,全力打造協同創新首發、成果轉化落地的“示范核”
在科技創新的議題中,原始創新是“從0到1”,科技成果轉化是“從1到10”,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從10到100”。加強“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打造科技創新“強磁場”,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是深化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核心功能區建設的目標,也是“科技菊園”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菊園推進科技創新產業集聚,重點發展“1+3+X”產業模式,區域內集聚了中電科數字、左岸芯慧、同望信息技術等一批軟件信息服務業龍頭企業,以及微技術工研院、廣電計量等一批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科技服務業重點企業。調研過程中,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重點科技企業,都和我談到關于科研成果落地需要更多承載空間、企業發展需要更大產業空間的建議。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破解菊園產業空間瓶頸、留住更多科研產業化優質項目、為發展型優質企業創設更多成長空間已迫在眉睫。
圍繞發展所向、產業所需、企業所盼,我思考,要構建高質量的產業創新空間布局,持續構建院地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批有主題、有靈魂的試點示范,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產業的深度融通發展,重點加快形成“塊、園、線”為特征的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一是布局“菊東、菊中、菊西”三個產業空間板塊。結合菊園東、西部產業社區控規調整,加快廠房、土地資源盤活,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為主的“菊東”產業板塊,以院地合作成果轉化集聚為主的“菊中”產業板塊,以汽車智能制造為主的“菊西”產業板塊,為院所成果轉化落地、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空間保障。二是建設“一所一園、多所一園”四個院地科創園。聚焦“嘉定院地合作千億級科技園”目標,整合五大科研院所周邊空間資源,以科創為核心,科研成果落地為導向,構建未來數字智能、未來能源光源、未來材料科技、未來生命醫學等科技產業新集群,著力打造院地合作科技創新策源、項目孵化高度集聚的核心示范區。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合作建設物聯網傳感器研發應用的物聯網研發中心科創園;與微技術工研院合作建設以生物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的嘉唐智地BTIT科創產業園;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合作建設光學研發應用的上海光機所菊園科創園;與中電科32所合作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網絡信息系統關鍵軟硬件產品研發的擬態安全產業園。以院地合作產業園承載院所科研成果溢出,探索形成“有具象、無邊界”“院地相融”的合作發展格局。三是打造“菊園新區院地合作科創街區”四條科創融合線。聚焦科創街區建設,將院所、園區、社區聯動起來,讓街區成為科研對接市場、人才推動創新、智慧融入生活的橋梁,實現“小尺度”里科技創新的“大融合”。以平城路“創新驅動主軸”為主線,串聯院地合作重點載體平臺,集成專業化、品牌化科技服務機構集群集聚態勢,建設“平城路科創走廊”;以沿環城路、盤安路、陳家山路,充分發揮院所集聚和科技成果的“鄰近效應”,暢通創新鏈本地協同渠道,建設“成果轉化示范帶”;依托院所、創新載體、科技服務機構,以塑造創新體系化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加快打造集“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的良好創新生態體系,構筑“創新生態融合帶”;在院所周邊,建設“一園多所、多所共用”的研發與項目孵化集聚園區,打造共享研發平臺,建設“協同創新首發帶”。
聚力發展“高創新能級”的科技服務集聚地,全力打造科技企業發展“最佳合伙人”的“示范核”
營商環境是重要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于一座城市而言,營商環境好了,創新的動能才會更強,發展的信心才會更足,高質量的步伐才會更穩。近年來,菊園全域全時全員當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金牌店小二,建立起班子領導掛帥包干招商穩商機制,積極打造全鏈條、全周期、立體化的營商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技術產權價值提升體系,形成了“創業+”聯盟、菊園創新券機制、長三角知識產權運營聯盟等一系列企業服務品牌,已吸引2000余家科技企業落戶菊園。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時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策扶持、科研支撐、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空間承載、城市建設、民生配套、人才服務等,考驗著政府對企業發展全要素的精準配置和精細服務。走訪中,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企業的科研總部落戶菊園,注重的是前沿科研技術和頂級科技人才,而謀劃企業總部落戶,則會特別關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對企業發展匹配的全要素配備。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政府要以超前意識配置一流發展要素,才能為企業發展營造安心順心舒心的發展環境。我思考,要在當好企業發展“最佳合伙人”上更加用心用情,打造科研人員放心攻關、企業放心投入的良好環境,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讓一流創新生態和一流營商環境成為菊園標識、企業共識。一是在專業服務上再加力。進一步廣聚高質量專業服務機構,構建一支扎根菊園的科技服務團隊,提供包含法律、金融、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專業科技服務,推進“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專業服務”集成,構建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集群,打造高能級、體系化的專業科技服務體系。做強全區首家知識產權服務公司,持續推進“院地企”三方匯聚的“菊園新區技術轉移平臺”建設,充實科技成果項目庫,健全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探索“揭榜制”的技術攻關機制,推動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涌入市場,為菊園打造科技產業集群不斷注入創新活水。二是在服務品質上再加力。做實高質量精準服務,深入實施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專員包保責任制,發揚金牌“店小二”精神,落實“一企一方案”“一企一專員”“一企一策”助企工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為企服務工作;著力“筑巢”,強化科技與產業對接,發展高質量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高科技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壯大科技型龍頭企業,讓科技創新釋放更多生產力。三是在品牌影響上再加力。進一步增強創新平臺功能內涵,提升菊園“科技+”活動品牌影響力,舉辦菊園科研院所創新創業大賽,持續放大“知識產權商業化運營大會”“高價值專利運營大賽”“科技創新論壇”等品牌活動影響力,為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搭建與機構、金融資本對接平臺,發揮活動賽會的拉動作用,讓更多企業項目和科技人才關注菊園、扎根菊園。
聚力發展“高創新生態”的科技品質之城,全力打造“科學家之家、創業者之家”的“示范核”
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科創氛圍濃厚、科技人才云集是菊園實現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目前菊園共有各類科研技術人員5300人,其中兩院院士15名,中高級職稱科研技術人員3066人。服務好這些科研骨干,要的是良好的事業發展條件、細膩的情感留人舉措、鮮活的創新創業氛圍。
調研中我深刻感受到,人才的近悅遠來,需要卓越的創新生態支撐,也需要深厚的家園情懷浸潤。我思考,要讓院所、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工作在菊園有聲有色,生活在菊園有滋有味”。一是著力鑄“創新魂”。聚焦科學主題,唱響創新旋律,用好科研院所資源優勢,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鄰+科學院”“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企業”等系列活動,講好科學家故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學家精神深入人心,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學家的社會氛圍,激發科技工作者承載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欲”。建設科技雕塑公園,進一步增強“科技菊園”的科技底蘊、人文情懷與品牌顯示度。二是著力建“品質城”。堅持科技、人文、生態有機統一,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推動“城中村”地塊開發建設,建設菊園市民體育中心、“我嘉·鄰里中心”,提質打造橫瀝河和環城河縱橫濱河景觀功能帶,延伸貫通慢行步道,打造有機串聯、功能復合的藍網綠道生態風貌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營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宜養的良好環境。三是著力優“生活圈”。持續拓展和豐富菊園城市智慧場景應用,以智慧菜場、智慧商圈、智慧交通、智慧應急管理等區域特色智慧項目為牽引,完善菊園“15分鐘智慧生活圈”,探索建設集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為一體的“菊園智慧小生態街區”,加快創新創業智慧城區建設,為院所、企業人才提供優質生活保障。
通過近階段的調研,我深刻感受到,調查研究要掌握實情、挖出問題、謀深對策,以調查研究之“實”,促高質量發展之“進”。接下來,菊園新區將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廣納“民間智慧”,挖掘一批助力菊園高質量發展的“金點子”,以教育之力、創新之力、人才之力積蓄發展之勢,全力打造科研成果轉化、科創資源匯聚、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集聚、科學素養培育“五大高地”,努力讓科技創新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助力嘉定打造“院地合作千億級科技園”,為嘉定新城打造科創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