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三年跨越式發展,創業板注冊制成果斐然。
(資料圖)
“創新”一直是創業板的鮮明屬性,注冊制改革讓“創新”特色更加彰顯。
改革后的創業板堅守“三創四新”板塊定位,把支持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創新強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成為高水平創新動能策源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2023 年 8 月 24 日,創業板注冊制落地正式滿三周年。
截至2023年8月23日,創業板共有131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 12萬億元,三年來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新上市公司中,近9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超5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
“創業板注冊制塑造了更加包容高效的創新支持市場體系,尤其是包容性多元化的上市標準,進一步突出了板塊特色與投融資活力,吸引了更多優質的創新企業,為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信證券執行委員、全球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主任馬堯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同步推進“增量”和“存量”改革
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首批18家企業上市,標志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
由于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以來,不再將“不存在未彌補虧損”作為申請上市的硬指標,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吸引了多家創新創業企業奔赴到創業板市場。擬上市企業可視自身情況,靈活適用“預計市值+凈利潤+營業收入”或“預計市值+營業收入”等上市條件。
截至2023年8月23日,創業板注冊制下新申報企業中,有469家企業以“第二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申報,21家已注冊生效,其中20家企業已經上市。
創業板注冊制“存量”改革也同步推進。再融資、并購重組實施注冊制,打造更加靈活的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制度,“存量”企業積極通過三大資本工具積極快速發展。
其中,簡易程序再融資的修改,獲得上市公司的“一眾好評”。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以來,簡易程序單次融資金額從不超過五千萬元提高至不超過三億元,融資金額占最近一年末凈資產的比重從不超過百分之十放寬至百分之二十,取消了最近十二個月內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總額超過最近一年末凈資產百分之十的公司不可適用簡易程序的限制。并且,規則確立了簡易程序從受理、審核到注冊僅“2+3+3”個工作日即可啟動發行的快速流程,從制度層面壓縮審批時限,簡化申請流程。
自創業板實施注冊制以來,截至2023年8月23日,已有38家公司通過簡易程序實施再融資。其中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領域的創業板公司累計申報簡易程序22單,占比57.50%,涉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
審核用時方面,從已受理到注冊生效最快用時6個工作日,平均用時10個工作日;從注冊生效至發行上市,平均用時26個自然日。適用簡易程序的創業板公司主要為中小創公司,平均市值為48.38億元,低于創業板均值水平。
并購重組領域,交易結構也更趨合理,“三高”并購得到有效遏制。注冊制實施以來,截至2023年8月23日,累計23單創業板重組項目注冊生效,交易金額合計383.69億元,超70%項目標的資產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超70%項目屬于產業整合并購。近三年注冊生效項目平均增值率分別273.49%、105.64%和88.48%,跨界并購項目占比保持在30%以下,評估增值率持續壓降,跨界高溢價并購明顯減少。
期間,為了進一步發揮并購重組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還有4單小額快速項目注冊生效。
“創業板注冊制夯實了制度基石,提升了融資效率,提高了資本市場有效性,更好地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需求。”中信建投證券執委會委員、投行委主任劉乃生評價道。
彰顯創新成長特色
“增量”+“存量”改革助力之下,創業板創新成長特色更加彰顯。
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之初即明確原則上不支持農林牧漁業、采礦業等12類行業申報上市,通過設定“負面清單”傳遞“清晰導向”,積極服務符合板塊定位的“三創”“四新”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上市融資的目標。
注冊制實施三年來,深交所一直堅持板塊定位,吸引了一眾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企業聚集,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加大。
2020年至2022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分別為0.87億元、1.12億元和1.35億元,復合增長率約為25%;研發強度超過5%的公司分別有613家、619家和697家,家數占比持續上升,分別為47.2%、47.7%和53.7%;有兩百余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三年超10%。
2022年度,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公司有382家,其中,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欣旺達等8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20億元,寧德時代研發投入更是高達155.10億元;陽光電源、先導智能、樂普醫療等10家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在10億-20億元。
截至2022年末,創業板匯聚了一支超53萬人的研發隊伍,平均每家創業板公司研發人員超過420人,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均值超17%,其中248家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過30%;截至2023年7月31日,創業板公司擁有專利數量31萬余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超260項。其中,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累計擁有專利數超5萬項,平均每家擁有專利數130余項。
在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的助力下,創業板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保持穩中有進,2022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5,953.55億元,平均每家實現27.42億元,同比增長20.06%,合計實現凈利潤2,534億元,平均每家實現1.93億元,同比增長10.88%。
截至2022年末,創業板上市公司總資產合計約6.34萬億元,平均總資產為48.34億元,同比增長22.38%;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合計約3.25萬億元,平均凈資產為24.81億元,同比增長20.14%。
“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為資本、科技與產業的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推動了傳統企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卓越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申報創業板上市,為優質企業實現科技創新與穩健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臺。”馬堯說道。
民企占比超八成
作為民企上市聚集地,創業板也有力支持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截至2023年8月23日,創業板民營企業突破1000家,占比超80%,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總市值超9萬億,占比近80%。
其中,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有169家市值超100億元,占民營企業總數的13.00%,其中市值介于100億元至500億元的有19家,市值介于500億元至1000億元的有9家,市值超1000億元的有10家,其中寧德時代市值已達萬億元。
創業板的資本工具有力支持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并購重組領域,注冊制以來,創業板民營企業累計實施重組方案41單,交易金額近420億元;其中,34單為資產收購,涉及交易金額超350億元,7單為資產出售,涉及交易金額近65億元。
同時,股權激勵也持續賦能企業。注冊制以來,創業板民營企業推出的股權激勵合計570單,2022年以來推出股權激勵合計306單,其中2022年推出218單,較上年增加11單。其中,安達維爾、康龍化成等88家公司更是推出了多期股權激勵計劃。
2022年,創業板民營企業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平均有效期為4.57年,有效期在4年以上的共282單,占比92.16%,延續了上年的較好態勢。
在有力支撐下,民營企業業績呈現出穩中向好的增長態勢,創業板民營上市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26,504.15億元,平均營業收入25.03億元,同比增長21.83%,實現凈利潤2,183.04億元,平均凈利潤2.06億元,同比增長12.08%,整體呈現穩中向好的增長態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