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說在家鄉的東南邊,有一個澳角村,那是海邊的村莊,大多數村民以捕魚為生,漁產撈上岸邊,就是一個簡易的交易市場。
我們村里一個魚販子,我不知道他每天什么時候去澳角村擔魚(販魚),只知道他每天下午四點多準能出現在村里賣魚。他沿著巷子叫賣,聽到叫賣聲,許多村民圍過來,討價還價。
魚販子的叫賣聲,總是讓我產生期待。我多少希望我奶奶或我爸循著聲音走出去,買些魚改善我們的生活。我想,貴的買不起買那些便宜的吧。
(資料圖)
有幾次,我恰好在村邊望見魚販子,他挑著一擔魚,拔開雙腳,氣喘吁吁一路小跑,大概是趕時間進村賣個好價錢。從澳角村走到我們村至少得二十里路吧。那時,我很佩服魚販子肩膀的承壓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
魚販子賣魚,必須當天賣完,否則就不新鮮。那時沒有冰,沒有冰凍魚一說。如果說新鮮,靠的就是魚販子那雙與時間賽跑的腳。
魚新鮮不新鮮,村民們一看便知。不那么新鮮的魚,魚販子只能降價處理。一般到下午五六點,魚就全賣完了。
魚販子掛在嘴邊的“掃蓮魚”“放蓮魚”和“照燈魚”,一開始,我懵懵懂懂,不甚了了。后來,才知道這是視海域情況及不同時間段而采用不同方法捕撈的魚,以致魚的新鮮度有些不一樣。
“掃蓮魚”是魚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因“掃蓮魚”最新鮮。但總的來說,都是淺海魚:出海時間短,加上海域的關系,肉質嫩滑鮮美。
我奶奶極少跟魚販子買魚,可能覺得貴。她偶爾去鄰近鄉集市賣東西,順便買一些小魚或雜魚,有時還有花蟹、小對蝦、皮皮蝦混雜在一起的,這些“邊角料”價格便宜。
這些小魚小蝦,只需用一點豬油和鹽,下鍋一煮,熱氣騰騰飄散出來的濃郁的海鮮味,于我已是幸福感滿滿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澳角村是一個漁村,男人從事漁業捕撈,女人從事漁織曬網。那個年代,人們把出海捕魚叫“討海”。說是“討海行船三分險”。
男人出海的冒險和闖勁,造就了家里的女人自立、自強、自信的品格。“討海”的經濟收入強于種田,由于生活條件不錯,加上吃海鮮的緣故,澳角的女子標致是出了名的。
惠來的神泉鎮澳角村至靖海鎮一帶的海岸線是廣東全省最長的,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
澳角村所處的神泉港是惠來第一大港(惠來三個港口),也是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良港,還是廣東省一級漁場,國家一級漁港。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澳角市場成為聞名的海產品集散地。
現在,不少外地人垂涎澳角的海鮮,大老遠開車而來,住在海邊酒店,既可以去海里游泳,也可以大快朵頤地享受澳角的海鮮,兩全其美。
家鄉人敢吃、會吃、好吃是出了名的。他們嘴巴很刁,海鮮怎么吃,是蒸煮煎熘炒或是腌,唯以味蕾的喜好判定。家鄉人味蕾非常發達,能在舌尖試出食物新鮮度。鮮甜又有挑戰性的生腌就是這樣讓人上癮的。
鄰縣的好多老板賺了大錢,也變得敢吃起來,紛紛涌向海邊買魚,進一步抬高了海鮮的價格。譬如一籮魚,出的底價是1000元,大家打價競爭,價高者得,最終有人花3000元買下這籮魚,反正老板就是不想空手回去。
我在廣州生活這么多年,保留著吃海鮮的習慣,海產魚經常是我餐桌上的佳肴。
現在,由于交通發達便利,想吃老家的海鮮,都不是問題。早上從鄉下冰凍快遞過來的海鮮,下午就可以收到了。非禁漁期,我不時收到家鄉小妹和大侄子快遞來的海鮮。
最近休假回鄉下,住在縣城。有一次去市場買菜,買了些魚,覺得比較貴,比廣州貴。市場里各式海鮮,斑斕滿目,有些貴得離譜,照樣有人買。有意思的是,極少有人討價還價。
在鄉下度假,除了品嘗家鄉的美食,還能享受濃濃的親情。每次回鄉下,大侄子都會請我們到他家吃飯。一進門,侄孫子侄孫女很是熱情好客,“細叔公細叔公”地叫得很親熱。
餐桌上當然免不了海鮮,大侄子親自下廚,煮的海鮮清淡芬芳,令我大飽口福。飯后泡功夫茶,“細叔公請坐,細叔公您喝茶,細叔公……”小孩子熱情招呼的聲音,如溫暖細流,流進我的心坎……
文/林宏生
圖/視覺中國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吳小攀編輯 | 孫旭歌校對 | 黎松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