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研報表示,選取了14家具有代表性的海外CRO/CDMO企業以及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對其中報業績進行總結并作為對國內企業的參考。中信證券發現,全球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依然活躍,早期研發的需求雖然暫時疲軟,但隨著海外投融資的回暖,也有望回歸快速增長常態。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的收入,則受到了下游企業去庫存周期的影響,但相關公司也普遍認為四季度將出現新增需求的拐點。綜上,中信證券認為一體化服務于全球中后期臨床研發階段/商業化階段外包需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客戶收入占比高的企業業績相對穩定,且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企業將有望率先受益于投融資回暖帶來的需求增加。
(資料圖)
全文如下
醫療健康|海外CXO生命科學上游公司中報盤點:投融資回暖趨勢已現,需求拐點在望
我們選取了14家具有代表性的海外CRO/CDMO企業以及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對其中報業績進行總結并作為對國內企業的參考。我們發現,全球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依然活躍,早期研發的需求雖然暫時疲軟,但隨著海外投融資的回暖,也有望回歸快速增長常態。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的收入,則受到了下游企業去庫存周期的影響,但相關公司也普遍認為23Q4將出現新增需求的拐點。綜上,我們認為一體化服務于全球中后期臨床研發階段/商業化階段外包需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客戶收入占比高的企業業績相對穩定,且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企業將有望率先受益于投融資回暖帶來的需求增加。
▍全球新藥臨床研發活動依然活躍,臨床CRO RFP量環比持續回升。
我們選取了IQVIA、Medpace及ICON作為海外臨床CRO企業代表。海外臨床CRO企業在23H1的收入、在手訂單保持了增長,并均在中報業績交流電話會中明確表示了對未來的樂觀預期。
IQVIA表示臨床CRO業務的活躍度較前幾個季度有了明顯改善:Q2新開臨床試驗環比增加10%;單季度客戶的建議邀請書(Request for Proposal, RFP)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單季新簽訂單約為27億美元,為歷史第二高,總在手訂單達到284億美元,同比增長11%。
Medpace在Q2收到的RFP數量環比持續提升,中標數也出現顯著反彈,并調高了全年的業績指引。
ICON則看到來自Biotech企業的RFP在Q2末顯著提升,且7月份RFP繼續維持了此前的良好趨勢;同時,中國區的臨床試驗項目進展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我們認為,創新的需求將持續驅動新藥開發,在具有挑戰的外部環境下,推進管線內產品的臨床進展是中小型Biotech的必然選擇,而臨床試驗的活躍也將逐步傳導至上游供應鏈的相關環節。(以上信息來源為各公司Q2業績交流電話會)
▍早期藥物研發需求階段性疲軟,但已看到海外醫藥領域投融資回暖。
我們選取了Charles River Lab(CRL)、Lonza及Samsung Biologics作為海外CRO/CDMO企業的代表。三家公司Q2業績表現優秀,并向先前的指引上限收窄了業績指引范圍。
CRL認為Biopharma受到此前投融資環境的影響,重估了管線的優先級,并在研發開支上有所收緊,因此早期藥物發現業務的需求較弱;而安評業務雖受到柬埔寨猴進口受限的影響,但依然實現了同比增長,是公司業績超預期的主要原因;雖然看到了短期訂單取消的增加,但CRL認為這代表了行業正在回歸常態(Normalization),并認為訂單取消率將保持在合理水平。
Lonza則表示CGT及生物藥的早期項目需求低于預期,但商業化生產的需求依然持續增長。
Samsung Biologics業績的快速增長也說明了后端需求的旺盛。根據BioWorld的數據,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融資已出現回暖——2023Q2 新興Biotech(Emerging Biotech)投融資達到171億美元,同比增長33%,環比增長10%。
雖然投融資的傳導仍需要一定時間,但趨勢的反轉給予了CRO企業對未來需求的信心。(以上信息來源為各公司Q2業績交流電話會)
▍受多重因素影響,生命科學上游供應商業績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多數企業下調全年指引;但各公司預計去庫存周期接近尾聲,有望在今年Q3末-Q4看到訂單趨勢反轉。
我們選取了Danaher、Thermo Fisher、Revvity(Perkin Elmer)、Metter Toledo、 Repligen、Waters、Merck KGaA及Sartorius作為海外生命科學上游供應商的代表。生命科學上游供應商多數下調全年業績指引,結合各公司Q2業績交流電話會,我們認為有如下原因:
1)下游企業正在經歷去庫存周期。在新冠時期,由于跨國物流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下游企業紛紛將庫存水平提高至12個月(正常水平約為6個月),而新冠影響逐漸退潮后,下游企業需要在2023年消耗此前積累的庫存,導致新增購買需求減少。但Merck、Sartorius及Repligen在業績交流會上均明確表示去庫存的周期已接近尾聲,預計將在今年Q3末-Q4看到訂單趨勢的反轉,并將體現在2024年Q1-Q2的收入上(正常化)。
2)中小型醫藥企業開支更為保守。受到此前投融資環境的影響,醫藥企業在資本開支上更為謹慎,決定周期也顯著延長(從3-6個月延長到6-9個月),部分企業推遲了項目投資計劃。來自資金相對更為充沛的高校、科研院所、大藥企的需求則更為穩定。我們認為投融資的改善有望促進下游企業的資本開支恢復常態。
3)中國區需求收入有一定波動。2023年H1,海外企業均表示中國區需求出現了下降,這一部分是因為國內同樣正在經歷投融資下滑+去庫存的周期,一部分則是因為中國本土供應商的崛起:Sartorius認為中國本土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已顯著上升。
▍風險因素:
生物醫藥投融資恢復不及預期;去庫存周期長于預期;宏觀經濟恢復不及預期;研發投入不及預期;研發管線推進不及預期。
▍投資策略:
我們選取了14家具有代表性的海外CRO/CDMO企業以及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對其中報業績進行總結并作為對國內企業的參考。我們發現,全球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依然活躍,早期研發的需求雖然暫時疲軟,但隨著海外投融資的回暖,也有望回歸快速增長常態。生命科學上游服務商的收入,則受到了下游企業去庫存周期的影響,但企業普遍認為23Q4將出現新增需求的拐點。綜上,我們認為一體化服務于全球中后期臨床研發階段/商業化階段外包需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大藥企客戶收入占比高的企業業績相對穩定;且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企業將有望率先受益于投融資回暖帶來的需求增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