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再難聽到好聲音。
自李玟錄音曝光后已經過了9天,這件事才開始被重視。
【資料圖】
今天浙江衛視發文表示,《中國好聲音》節目暫停播出。
但這個結果是被逼出來的。
首先,錢包撐不住了。
背后公司星空華文股價連續暴跌,最嚴重時一夜蒸發了近260億港元,直接腰斬。
其次,金主撐不住了。
這幾天,不少過去冠名的品牌方被抵制聲討,逼得有些品牌直接保證再不合作。
最重要的是,口碑撐不住了。
節目黑幕、傷害導師學員、事后傲嬌甩鍋,《中國好聲音》這一套組合拳,徹底灼傷了觀眾的心。
口碑跌落谷底,有近4萬人出1星差評表示抗議,豆瓣評分只剩2.4。
在所有得過且過的路,都被堵死后的第9天:
這個火了11年的節目,低下了高傲的頭,中國第一樂綜的形象,徹底崩塌。
《中國好聲音》的濾鏡,
被9分鐘的錄音捅破了
今天之前,《中國好聲音》表現的一直頭鐵。
這場風暴中網友炸了,粉絲急了,品牌坐不住了,只有《中國好聲音》顯得不以為然。
李玟的錄音里控訴的聲嘶力竭:“28年做一個歌手,我站在臺上被人侮辱。”
《中國好聲音》官方卻一邊繼續錄節目,一邊發出一些不痛不癢聲明,既沒證據也沒力度。
是誰給了它這樣的底氣?是過去的“爆款濾鏡”。
《中國好聲音》過去有多爆?
節目制作人曾凡爾賽——“具體數字我們不能透露,但不管哪一天哪一個時段,都是全國收視率冠軍。”
數據證明,制作人一點都不夸張,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統計的數據,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共播出14期,除第一期收視率在全國排名第二外,其余13期皆名列第一。
最夸張的是,在李玟錄音爆出當天,節目收視率仍是第一。
在造星和資源方面,《中國好聲音》端得更是金飯碗,幾乎包攬了半個音樂圈。
它捧出的吉克雋逸、梁博、張碧晨、吳莫愁、周深等歌手,如今成了華語樂壇的中流砥柱。
《中國好聲音》也讓導師們集體出圈,節目共有22位導師出場亮相,排場和咖位都是音樂圈的頂流。
有了最優質的明星資源,《中國好聲音》的冠名費也是水漲船高,連續打破著國內綜藝節目冠名費的最高記錄。
前四季《中國好聲音》,冠名商加多寶冠名費,從6000萬元飆升到3億元。2016年,節目陷入版權危機時,法蘭琳卡的獨家冠名費仍高達4億元。到了第六第七季,OPPO拿下冠名的價格已經達到5億元。就連一條15秒的插播廣告,都能賣到116萬。《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總決賽時,60秒的廣告拍出了3000萬的高價。
品牌簇擁下,就算評分持續走低,也不影響《中國好聲音》成為最有商業價值的綜藝節目。
不僅如此,據《每日經濟報道》報道:好聲音是有牌照的。
這個牌照國內擁有的很少,也讓其撐過了2011年的“限娛令”、2013年的“限歌令“以及2018年的歌唱界整治。
有個不爭的事實:如果不是因為這次丑聞,要錢有錢,要流量有流量的中國好聲音,就算評分再低,也會一直有人買單。
但再光鮮的濾鏡,也有被打破的一天。
花樣作死圖鑒:
“樂綜之王”變“黑幕之王”
《中國好聲音》跌落神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
就李玟這件事而言,《中國好聲音》至少有三次挽救的機會。
第一次是節目錄制階段,面對李玟對賽制的質疑,節目組本可以委婉溝通,卻選擇威脅、私下搞小動作。
第二次是事情曝光后。李玟控訴《中國好聲音》賽制不公這件事,當初就曝光過,但節目組并沒有解釋,選擇視而不見,逼得李玟寫詩罵人。
第三次是錄音曝光后,面對李玟的聲淚控訴,節目組唯一有效的“危機公關”手段是:放下身段,麻利認錯。
但《中國好聲音》偏偏選擇了最傲嬌的做法:關評論、甩鍋惡意剪輯、發一份簡單且敷衍的聲明。
“潑破天的傲慢”撲面而來。
但問題是,《中國好聲音》為什么敢無底線地作死呢?
就一個原因:流量。
被曝光”黑幕“、”作秀“對于《中國好聲音》來說,早就習以為常。
2018年,燦星副總裁、宣傳總監陸偉接受“網娛觀察”采訪時強調,“選手關系變得更加多元化,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是在為后面的支線劇情增多做情感鋪墊。”
選手的情緒、導師的矛盾、令人意外的結果,都能成為話題,變成觀眾的討論點,而這背后就是流量。
為了制造這種話題,《中國好聲音》的劇本,幾乎遍布每個環節。
選手上場是要有人設的:要么慘,要么有夢想,總之要有故事和人設。
第一季的冠軍梁博參加《天天向上》,吐槽節目組根本不在意唱歌,只想著怎么編故事。
吉他不能是把普通吉他,要是有故事的吉他。
“記得我十三歲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了我一把吉他,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把屬于我自己的吉他的時候,那種感覺很難用語言描述”。
這堪比滿分作文的話,都是節目給的劇本。
除了選手要演,導師也要表演。
要表演爭奪選手,要配合選擇自己不喜歡的選手。
發展到最后,都不需要導師,轉椅都會自己演。
就連陳佩斯都說,《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都是好演員。
除此之外,一次又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比賽結果,也能讓節目的熱度爆棚。
2014年第三季的《中國好聲音》,天賦型歌手周深一開口就驚艷眾人,最后卻被那英一句“對不起周深,我喜歡李維”踢出局。
這些就差把黑幕寫在臉上的劇本,雖然帶來了爭議,但也帶來了流量。
簡言之:你以為的黑幕,可能也是劇本的一個環節。
最大的敗筆:
資本的生意,講草根的故事
《中國好聲音》真正的病根出在劇本黑幕上么?
刀哥覺得,觀眾漸漸拋棄《中國好聲音》是因為:它一直在用資本的口吻,講草根的故事。
從第一季到第十一季,《中國好聲音》豆瓣評分從7.9一路下滑至2.4。
被嫌棄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看到只有生意。
2012年,《中國好聲音》是帶著顛覆者的光環誕生的。只聽聲音不看臉的模式,讓音樂變得更加純粹,也讓草根逆襲的故事更好聽。明星導師轉椅選擇的形式,比過去的選秀節目增加了看點。資深歌手為了素人選手“撕破臉”、“你爭我搶”的戲碼,戳中了觀眾的嗨點,也把逆襲爽感放大到極致。
過去,真實的唱功、真實的人設……完全憑借聲音盲選的機制,贏得了觀眾對其公平性的堅定認可。
那是一個造夢年代,相信草根可以逆襲,也最終成就了樂綜一哥。
像韓佩泉曾在微博上講述了自己曾三次參加《中國好聲音》海選的經歷,感動無數人。
但如今,資本的力量明顯蓋住了節目的“草根氣”。
《中國好聲音》今年上新,不少網友吐槽:《中國好聲音2023》就像在看廣告專輯,節目還沒開始就有一分半鐘的廣告。
豆瓣高贊評論:這是2022年國人最期待的“大型藝考走后門現場。”
而變成這樣的原因,就不得不提黑幕背后的“資本力量”。
對于《好聲音》背后的公司而言,《好聲音》只是一個IP支點,用來撬動整個商業鏈。
這個商業閉環,包括綜藝節目制作出品、藝人出道后的經紀業務等。
所以所謂的黑幕,遠遠不止一個轉椅50萬那么簡單,有很多選手可能上臺前,就是公司的簽約藝人。
《好聲音》的舞臺,只是一個出道的敲門磚。
明明做的是資本的生意,卻偏偏要講“草根”的故事,翻車也只是早晚的事。
尤其是近兩年,大家對于不公平的制度越來越敏感,也能借助輿論的力量放大這種情緒。
最早出圈的是《明日之子》毛不易的爆火,那一夜才華戰勝資本的口號響徹網絡。
再往后,《乘風破浪的姐姐》王心凌從小透明到C位出道,成為粉絲戰勝資本的佳話。
在那之后還有美依禮芽,靠情懷打敗資本。
在網友們熱衷于創造各種打敗資本的奇跡時,《中國好聲音》還用過去那一套糊弄觀眾,必然會引起逆反情緒。
《中國好聲音》的敗局,從“草根味兒”消失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參考來源:
每日經濟報道。《剛剛,浙江廣電回應《中國好聲音》爭議!學員為李玟發聲:因怯懦,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
毒眸.《《中國好聲音》怎么還在播?》
壹覽商業.《起底好聲音贊助商:12年的榮光與塌房》
虎嗅APP.《《好聲音》崩塌,星空華文的雷早已埋下》
商業人物.《《中國好聲音》的操盤手,難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