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
重訪溫州“八大王”:廢除投機倒把罪的親歷者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溫州市樂清縣(現為樂清市)的柳市鎮,涌現出一批個體經商戶。
他們在五金、礦燈、螺絲、合同、舊貨、目錄、線圈、電器等多個行業,不論是業務還是收入,均遙遙領先,在那個大米尚為2毛錢一斤的時代,有人年純收入就能達到3萬元。他們被稱之為溫州“八大王”。
但在1982年全國開展“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運動中,“八大王”被作為經濟犯罪分子受到打擊,有的被收審關押,有的“畏罪”潛逃……是謂“八大王事件”,不僅在溫州甚至在全國影響深遠。
從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到被打擊對象,再到平反后的全國推廣,他們的命運被深深地打上時代烙印,是為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已40年,溫州“八大王”現狀如何?5月17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溫州樂清市進行了探訪。
溫州樂清市柳市鎮,街上四處是電器、五金店。
速讀
溫州“八大王”事件
1982年,因私人企業的野蠻瘋長,國民經濟出現過熱,計劃體制下的物資流通秩序大亂,國家遂以投機倒把為罪名展開嚴厲的經濟整肅運動,到年底,全國立案各種經濟犯罪16.4萬件,結案8.6萬件,判刑3萬人。
其中,溫州的八位商販被列為典型,遭到全國通緝并公開審判,是為轟動天下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事件”在1982年前后舉國知名,一度壓得溫州民營企業抬不起頭。1984年,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溫州經濟搞活無望”。他組織聯合調查組,對全部案卷進行復查,得出結論是,“除了一些輕微的偷漏稅外,八大王的所作所為符合中央精神。”“八大王”從而咸魚翻身,成改革先行人物。
鄭祥青介紹他自己發明的新式水龍頭。
A “八大王”面對面
釋放后成溫州第一批復印店老板 “線圈大王”鄭祥青:
“如果不是改革開放,不是廢除‘投機倒把罪’,我們肯定沒有今天,肯定不敢做生意”
人物名片
鄭祥青,72歲,溫州樂清市柳市鎮人。1978年左右,通過到地下市場購買電解銅,運到樂清市物資局調換銅線,再運回家自己生產銅線圈,4年時間,建起了3層樓房,銀行存款超過10萬元。1982年,因涉嫌“投機倒把罪”被捕入獄,后無罪釋放,回家開打字復印店。現賦閑在家。
出事
那個炎熱的下午
數十年后,72歲的鄭祥青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是1982年里最為炎熱的日子。那天,他帶著20多個工人正在廠里揮汗如雨。幾千個手工線圈的合同剛簽不久,如果準時完成,他又將獲得一筆令人望塵莫及的收入——他準備用它擴建一個大廠。
這時,門突然開了,進來一隊身著“的確涼”的人。“我們是區委工作組的(當時的柳市鎮為柳市區),有事要向你了解。”帶頭的人把證件晃了晃,“請跟我們走一趟”。
鄭祥青被帶到位于柳市鎮城郊的一座部隊撤走后留下的營區,當地人稱它為“兵房”。“也沒詢問我過多的問題,就是了解一下我的線圈廠和我在銀行的存款,然后讓我等候處理通知。”但鄭祥青一直沒等到處理通知。
他在“兵房”里等了整整一年半(網絡公開資料有鄭祥青只被關了6天的描述,但他向記者解釋,被關準確時間為一年半),沒判刑,沒定罪。
他被抓走后,他的妻子也被多次問話,線圈廠也緊急關閉。他們后來才知道,被抓的原因,是鄭祥青涉嫌“投機倒把罪”。
那時,他是溫州著名的“線圈大王”,時年35歲,在那個大米尚只賣2毛錢一斤的時代,這個年輕人,竟然擁有超過10萬元存款,鄭祥青頭上的光環著實令人咋舌。
成名
“線圈大王”由來
鄭祥青土生土長于溫州樂清柳市鎮,初中一年級輟學。18歲那年,作為城鎮居民和知識青年,被下放到樂清盤石鎮農村當知青。
種了幾年田地后,他不愿再當農民,干脆別著工具上山砍樹,手工做算盤珠子來賣。因為做工精細,人緣好,而后他被人帶回柳市學電器維修。
1978年的一天,兩個樂清本地人看他正擺弄電器,便焦急地問他有沒有銅線圈賣,并介紹樂清智廣電器廠很缺線圈,如果他會做,將有一筆大生意等著他。
于是,雙方做了口頭約定。
因為學電器,鄭祥青對漆包線的工藝輕車熟路,缺的只是線圈架子。而后,他安排表弟上寧波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表弟在寧波買到了線圈架子。回來后,兩人到廢舊市場買回銅線和工具書,在家中鼓搗出了一個銅線圈。
對方看了很滿意,讓他加快生產。于是,表弟負責到地下市場購買電解銅,運到物資局調換銅線,鄭祥青就在家中生產。
很快,第一批產品順利交貨,鄭祥青收獲財富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他叫上妻子和親人,又請了五六個小工,在家中辦起了線圈廠。
再后來,他建起了三層小樓,工人最多時有30多個,線圈廠年純利潤達到3萬元。
他成了柳市鎮的風云人物,外界稱他“線圈大王”。
出路
靠打字復印東山再起
被釋放后,鄭祥青收到了區委主動賠償他的17000元錢。但他沒再從事銅線圈的生產。
當時,鄭祥青覺得,生產電風扇會是個不錯的行當,便拿出了賠償款和家中的存款,辦起了電風扇配件廠。只是這一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整個樂清,乃至溫州,生產電風扇和電風扇配件的工廠、作坊早已遍布。他啟動落后,資金投入少,幾年下來,竟然賠了不少。
電風扇廠辦不下去,一家5口人要生活,怎么辦?
頗有商業嗅覺的鄭祥青在一次糟糕的個人體驗后找到了“出路”。當時,因為要處理資料,鄭祥青跑遍整個柳市鎮,找了一下午,才找到僅有的一家打字復印店,又排了兩小時隊才得以復印。他忽然意識到,打字復印商機很大,遂前往杭州、北京,自費學習電腦知識。
1992年,鄭祥青前往北京,花8000元高價買回一臺電腦和打字復印設備,在柳市鎮開起了打字復印店,成為了溫州那時為數不多的經營打字復印的老板。
果然,生意出奇的好。
隨后,他又叫上走出校門的女兒來店里幫忙。父女倆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即把當初開電風扇配件廠虧的錢賺了回來。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好,鄭祥青又把家中的獨子加入進來,打字復印店也從最初的十幾平方米辦公室,擴大到了上百平方米。
自此,他再次過上了旁人羨慕的生活。
賦閑在家后,鄭祥青每天早起鍛煉,寫字、研究電腦知識,日子過得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