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針對國家公園有些類別野生動物的保護和創新理念,我從背景及面臨問題、動物種群數量增長的科學認知、物種多樣性保護技術體系、草地資源空間配置的物種保護新范式四個方面提出一些想法。
回顧一下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建園以來,有些類別的動物恢復是最快的,不管是藏野驢還是藏羚羊,這幾樣物種都比過去20年內增加了2至3倍,同時好多物種的瀕危等級都在下降。多年沒有出現的物種,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重新出現了,更重要的是它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包括大型食肉動物,還有三種小貓科動物等。
另一個問題是草地的承載力,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但是存在誤區。我們要管理好生態系統,方法的創新非常重要。基于無人機影像的大型動物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基于機器學習對無人機圖像進行多重采樣和信息融合,得到置信度最高的動物檢測目標和類別,實現動物種群數量快速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
另外我們發現這個地區的物種確實有特殊的生存方式,牦牛通過特有的內皮細胞亞群適應高原低氧環境,藏羚羊通過遷徙回避寄生蟲感染維持種群增長。野生食草動物通過較高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特殊代謝通路提高營養物質轉化率,提高牧草的利用率,而適應高原嚴酷環境。
“調查+監測+物種保護+生境連通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體系,可實現人力資源和諧發展,多措并舉、多方參與,把牧民的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結合起來。
總結一下,自然保護地的生態系統保護是栽培草地、放牧草地、保護草地連通在一起的空間環境優化,它是一個涉及到國土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所以這樣一個模式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物種保護的一個成功范例。
(本報記者 王菲菲 整理)
《青海日報》(2023年08月20日 第6版: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特刊)
聲明:以上內容除注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