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停車問題如何解決?有車業主和無車業主的權益如何平衡?如何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寶山區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以“美好社區先鋒行動”為契機,以黨建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社區治理品牌建設為抓手,牽頭社區三駕馬車、黨員群眾代表,通過近7年的不懈努力,從1.0版的科學規劃停車位,2.0版開放關閉13年的地下停車庫,到3.0版形成停車管理長效機制,推動各方不同主張形成一致意見,終于有效解決小區停車難題。
(資料圖)
1.0版方案——合理規劃
“邊角料”也是“大空間”
馨良苑小區2009年開始入住,隨后的8年里,隨著有車一族越來越多以及新能源車的普及,小區停車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長停車輛數持續增加,停車缺口越來越大,停車占道、阻擋消防通道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是小區公共車位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由于車位緊張,物業也無法劃撥出一塊停車位建設社區公共充電樁,出現部分居民私拉電線飛線充電、搶占車位等不安全停車、用電情況。
帶著這兩個問題,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牽頭樓組長、黨員代表等,廣泛收集了居民區對小區停車的意見建議。隨后黨總支牽頭,把有車業主和無車業主代表,連同業委會、物業都請到居委會,從居民自治、管理主體責任等各自的“角色”充分發表意見,提出措施和對策,商議形成小區停車規劃,在合理和安全的前提下,釋放出80個停車位,并與全體業主共同約定了文明停車公約。
車位增加了,充電樁的問題怎么解決?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隨即探索試點了新方法——車位整體覆蓋的統建統營社區充電解決方案。在高境鎮相關部門的牽頭下,黨總支連同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與新能源智能充電公司反復協商,在小區總共投放134臺設備,覆蓋268個車位,充電車位覆蓋率達到近80%。在從制定方案到施工的全過程中,黨總支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耐心解答問題。因為工作的合理有序,從項目踏勘到場地選址到設備安裝,僅用三周的時間順利完成了小區內各非路邊停車位上智能充電樁的建設。
2.0版方案——破解難題
“心頭病”轉為“獲得感”
時間轉眼來到2021年,車輛逐日增加又導致停車位缺口的問題再次凸顯。在地面車位“一位難求”時,地下車庫的214個車位卻被長期閑置。“如何開放地下車庫”成為困擾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和社區工作者們的一塊“心病”。
其實早在2012年,小區地下車庫由于車位出售不順利導致未能開放使用。隨著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地下車庫開放重啟迫在眉睫。但由于年久失修,地下車庫消防設施也出現老化,維修達標后才能啟用,預估費用超過100萬元,加上居民對于地下車庫產權歸屬的不同理解,使得啟用計劃難以順利實行。
面對小區業主的迫切需求,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落腳點,針對車庫開放使用地下車庫精準施策。針對矛盾的焦點,在高境鎮城建中心的指導下,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一方面多次走訪相關地產經營公司、區交易中心和房地產中心等權威部門,在得到肯定答復后,黨總支隨即召集房產公司、業委會等進行協調,商定了開放、出售、設施設備維修和安全性等相關事宜。
另一方面通過樓組長、在職黨員、志愿者等多種力量組成的“微網格”治理團隊來進行群眾走訪、意見收集工作。針對收集上來的問題,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多次召開由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及新、老業主代表參加的議事會,直面矛盾不回避,闡明各方利益訴求,形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為社區治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黨總支的不懈努力下,馨良苑214個地下車庫于2023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3.0版方案——頭雁合作
“追著跑”變成“牽著走”
經過兩次增設停車位,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總結了社區治理的經驗:“社區治理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跟著問題跑,而是要跨前一步、想深一步、領先一步,必須防患于未然,走在問題前面。”加強停車位的后續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成為馨良苑目前的重點工作之一。泰禾紅御黨總支在今年年初運用“停車公約”和“八步法”解決了小區停車問題,恰好也為高境五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通過“頭雁合作”,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與泰禾紅御黨總支進行聯動,“請教”了經驗。在前期文明停車倡議書的基礎上,請教專業人士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形成馨良苑版“停車公約”(草案)。包括明確業主的一類車資格、收費標準、租戶的停車權利、汽車的停車區域等。同時,對于小區中越來越多的電瓶車,也規定了最新的停車區域,確保不影響正常的出行。相關文件待提交業主大會決議后實施。
相信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小區的停車公約必定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從而讓小區停車更有序、鄰里關系更融洽、居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未來,高境五村居民區黨總支也將持續用好黨建引領的“引擎”作用,用更多更好的治理思路和經驗,辦好居民的實事、做好社區的好事,不斷增強居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樊拓
關鍵詞: